《过南岳入洞庭湖》
时间: 2025-01-19 16:42: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南岳入洞庭湖
作者:杜甫
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
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舳舻。
翠牙穿裛桨,碧节上寒蒲。
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
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
欹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
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
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
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
莫怪啼痕数,危樯逐夜乌。
白话文翻译
洪水猛然争道而过,岸边的景色变幻如异江湖。
鄂渚上的云树分开,衡山上引来船舶。
翠绿的桨划过水面,碧绿的植物在寒风中摇曳。
我在病痛与口渴中无处可去,春天的生机已无力支持我。
田地里,童子在雨雪中耕作,渔屋在泥泞中搭建。
倾斜的风帆鼓满,微弱的水路孤独无依。
悠悠的思绪回到赤壁,浩浩荡荡的水流穿过苍梧。
帝子留下遗恨,曹公屈身图谋壮志。
圣朝光辉照耀极地,残存的苦难依然艰辛。
才德之士随缘而生,名贤隐匿于熔炉之中。
邵平元投身汉朝,张翰后来归于吴国。
莫怪我泪痕斑斑,危悬的船桅追逐夜乌。
注释
- 洪波:指急流的水波。
- 鄂渚:指鄂州的一个小岛。
- 衡山:指湖南的衡山,著名的山脉。
- 翠牙、碧节:形容桨和植物的颜色,突出春天的生机。
- 壤童:指田地里的小孩。
- 欹侧:指倾斜的状态。
- 赤壁:历史典故,指赤壁之战。
- 帝子:指汉武帝,留下遗恨。
- 曹公:指曹操,意指他的壮志未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诗人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情感深沉,饱含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过南岳入洞庭湖》是一首描写南岳与洞庭湖景色的诗,诗中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作者的内心感受,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世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篇以“洪波忽争道”引入,描绘了江湖水势的雄伟与变化,给人以动感。接着“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舳舻”则将自然景观与人事相结合,展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互动。这里的“舳舻”是船只的代称,暗示着诗人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思考。
“翠牙穿裛桨,碧节上寒蒲”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然而随后的“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却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困苦,表现了他身处逆境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思考与对故国的忧虑,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杜甫“安天下,兴百姓”的深厚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洪波忽争道”描绘了江湖水流的湍急,突显自然的力量。
- “岸转异江湖”则反映了地势的变化与景色的多样化。
- “鄂渚分云树”表现了山水相依的景致。
- “衡山引舳舻”展现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翠牙穿裛桨”与“碧节上寒蒲”通过颜色的对比,表达春天的生机。
- “病渴身何去”流露出诗人对生命困境的思考。
- “壤童犁雨雪”体现了田园生活的真实。
- “欹侧风帆满”描摹了航行的孤独感。
- “悠悠回赤壁”则暗示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无奈。
- “浩浩略苍梧”展现了辽阔的自然与诗人胸怀。
- “帝子留遗恨”与“曹公屈壮图”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与对壮志未酬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相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翠牙穿裛桨,碧节上寒蒲”,增强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忧虑,情感深刻而真挚。
意象分析
- 洪波:象征着自然力量与生命的无常。
- 衡山:代表着人类的奋斗与追求。
- 春生: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赤壁:历史的象征,反映了英雄的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鄂渚”是指哪个地方?
- A. 湖北
- B. 湖南
- C. 江西
- D. 四川
-
“翠牙穿裛桨”中“翠牙”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植物
- B. 绿色的船桨
- C. 绿色的山峰
- D. 绿色的水波
-
诗中提到的“病渴身何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无奈
- C. 兴奋
- D. 安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过南岳入洞庭湖》与王维的《终南山》都是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但杜甫更注重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而王维则倾向于宁静的心境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