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八阵图
作者: 杜甫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他的一生功劳可以划分为三分之一的国家,成就就像八阵图一样辉煌。然而,尽管名声显赫,却如同江水中的石头一样不再转动,心中遗憾的是未能吞并吴国。
注释:
字词注释:
- 功盖三分国:指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可以分为三国之中,意指其政治军事才能。
- 八阵图:指的是诸葛亮所设计的阵法,象征智慧和军事才能。
- 江流石不转:形容江水流动,石头却不动,表示一种无可奈何的留恋。
- 遗恨失吞吴:指的是诸葛亮未能实现吞并吴国的遗憾。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八阵图”是指诸葛亮为防御敌人所设计的兵阵,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 “吞吴”则暗指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决心统一三国,却未能实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道关怀著称,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八阵图》作于杜甫晚年时,此时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常常感叹历史的变迁及个人的无奈,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崇敬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八阵图》不仅是对诸葛亮历史功绩的赞美,更是杜甫对历史无常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以“功盖三分国”引入,瞬间设定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背景,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其功绩无疑是卓越的。接着,诗人用“名成八阵图”来描绘诸葛亮的智慧与才能,八阵图的形象不仅仅是军事阵法的代名词,更承载了对亘古智慧的向往。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历史遗憾的感叹,“江流石不转”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法逆转的历史,表达诗人对过往的无奈与对未能实现理想的惋惜。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则将情感推向高潮,体现出诗人对统一大业未能完成的痛苦心情。这种从历史人物的成就推及到个人情感的转变,展现了杜甫诗歌的深邃与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功盖三分国:诸葛亮的功劳可以说是三国鼎立中最为显赫的。
- 名成八阵图:他的名声如同八阵图一样,广为流传,象征着智慧和才能。
-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名声虽然高,但历史的变迁如江水流动,石头却无法改变。
- 遗恨失吞吴:最终的遗憾是未能完成吞并吴国的伟业,反映出未能实现理想的痛苦。
修辞手法:
- 对仗:开头与结尾形成对比,前半段赞美功绩,后半段 lament未能实现的理想。
- 比喻:将历史和个人命运比作江流与石头,生动形象。
- 象征:八阵图象征智慧的绝顶,江水与石头象征时间流逝的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以及对个人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展现了杜甫对时代的感慨与无奈,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功:象征成就与才能,体现英雄的光辉。
- 阵图:象征智慧与策略,凸显军事才能。
- 江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
- 石:象征历史的沉重与无法改变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八阵图》中的“八阵图”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军事才能?
- A. 刘备
- B. 曹操
- C. 诸葛亮
- D. 孙权
-
“功盖三分国”中的“三分国”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唐朝
- B. 三国
- C. 五代十国
- D. 南北朝
-
诗中提到的“遗恨失吞吴”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过去的怀念和遗憾
- C. 对朋友的感谢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C. 诸葛亮
- B. 三国
- B. 对过去的怀念和遗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蜀相》:杜甫对诸葛亮的进一步歌颂。
- 《赤壁》:苏轼描写历史英雄的另一种视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八阵图》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但杜甫更注重历史的沉重与遗憾,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对人生的豪情与放纵。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八阵图》这首诗的内涵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