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七》

时间: 2025-01-17 09:11:29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边际的阴霾长久不散,晨光已经难以辨认。檐下的雨水淋湿了帷幔,山中的云层低低地笼罩着墙壁。鸬鹚在浅井边窥探,蚯蚓则爬上了深堂。车马的声音显得格外萧索,门前的杂草却疯长着。

注释:

  • 边秋阴易久:边境的秋天阴霾持久。
  • 不复辨晨光:再也无法分辨晨曦的光明。
  • 檐雨乱淋幔:屋檐下的雨水淋湿了帷幔。
  • 山云低度墙:山上的云层低低地覆盖着墙。
  • 鸬鹚:一种水鸟,通常在水边捕鱼。
  • 窥浅井:在浅井旁边窥视。
  • 蚯蚓:一种常见的土壤生物,代表着生机与自然。
  • 车马何萧索:车马的声音显得萧条冷清。
  • 门前百草长:门前的杂草长势旺盛,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著称,常以个人的遭遇反映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这首诗成作于杜甫晚年,他在战乱和动荡中生活,常常感受到无奈与孤独。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个人心境的结合,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自然的变迁。开篇“边秋阴易久”,即勾勒出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阴霭中停滞。杜甫善用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感受,随后的“檐雨乱淋幔”则展现了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雨水的淋湿不仅是自然现象,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哀伤。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二句,形象生动,在描绘生物的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渺小。鸬鹚的窥探和蚯蚓的爬行,似乎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和求生的本能。最后两句“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形成鲜明对比,车马的萧条与草木的繁茂,带出一种生存的矛盾与对比,体现了社会的冷漠与自然的无情。

整体来看,杜甫在这首诗中将个人的悲苦与社会的萧条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深邃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边秋阴易久:描绘了边境地区的秋天长时间阴沉的天气,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2. 不复辨晨光:在这种阴影笼罩下,晨光已经无法辨认,象征了失去希望。
  3. 檐雨乱淋幔:雨水肆意地淋湿了帷幔,表现了外界环境的压迫感。
  4. 山云低度墙:山中的云朵低低地压着墙,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5. 鸬鹚窥浅井:鸬鹚这种水鸟在浅井边窥探,表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生命的渺小。
  6. 蚯蚓上深堂:蚯蚓的出现象征着自然生命的延续,尽管环境恶劣。
  7. 车马何萧索:车马的声音显得冷清,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失落感。
  8. 门前百草长:杂草的旺盛生长,似乎在嘲讽人世的无常与生命的顽强。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类的情感状态,如“阴易久”比喻人们的忧愁。
  • 拟人:将鸬鹚和蚯蚓赋予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命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困惑与无奈,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人类内心的挣扎。同时,展现了尽管环境严酷,生命依然顽强生存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凋零与衰败,生命的终结。
  • :代表压抑与沉重的情感。
  • :象征着烦恼与困扰。
  • 鸬鹚:代表自然中的生灵与求生的本能。
  • 蚯蚓:象征着地下的生命与自然的延续。
  • 车马:暗示社会的繁华与萧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鸬鹚”是什么? A. 一种鸟类
    B. 一种植物
    C. 一种昆虫
    答案:A

  2. 诗中“檐雨乱淋幔”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机勃勃
    B. 悲伤与无奈
    C. 喜悦与欢笑
    答案:B

  3. 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萧索
    C. 夏天的热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同样表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 《春望》:描绘了战乱后的国土与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杜甫的作品更为沉重与悲凉,王维则表现了宁静与自然之美的和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但更注重于个体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