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三十首 其十八 有梦》

时间: 2025-01-04 12:32:43

腕底柔情笃梦沈,蜡生微豆也温衾。

青眸久视眠中客,好月时窥梦里心。

更鼓歇,细风吟。

红曦一树染鸣禽。

人醒依旧伤花事,那次春宵无处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三十首 其十八 有梦
作者: 崔荣江

腕底柔情笃梦沈,蜡生微豆也温衾。
青眸久视眠中客,好月时窥梦里心。
更鼓歇,细风吟。红曦一树染鸣禽。
人醒依旧伤花事,那次春宵无处寻。

白话文翻译:

在温柔的臂膀下,梦境深沉而美好,
蜡烛微微闪烁,温暖了床上的被褥。
青色的眼睛长久凝视着梦中的人,
明亮的月光时常窥探着我心中的秘密。
更鼓声已歇,轻风在耳边低吟,
晨曦照耀着一树树的鸣禽。
人醒之后,依旧为花事忧伤,
那次春宵已无处可寻。

注释:

  • 腕底: 指手腕下方,表达温柔的触感。
  • 柔情: 形容内心柔软而温暖的情感。
  • 笃梦: 深沉的梦境。
  • 蜡生微豆: 比喻蜡烛发出的微弱光亮。
  • 青眸: 指青色的眼睛,可能是梦中人的特征。
  • 更鼓歇: 更鼓停止敲打,象征夜的结束。
  • 红曦: 朝阳的光辉。
  • 花事: 指花开的事情,隐喻春天的美好与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荣江,生于20世纪末,是当代中国诗人,以描绘生活细节和感情为主,风格细腻而深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当代,反映了诗人在梦与现实之间的情感挣扎,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开篇以“腕底柔情笃梦沈”引入,展现了梦境的温柔与深远,令人感到一丝甜蜜。接着,通过“蜡生微豆也温衾”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温暖,蜡烛的微光仿佛在烘托梦境的美好。诗中“青眸久视眠中客”则通过眼睛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情的凝视,表现出对梦中人的依恋。随后,诗人用“好月时窥梦里心”来表达月亮对梦境的窥探,增加了梦的神秘感。

而在诗的后半部分,随着“更鼓歇,细风吟”的变化,梦境的美好渐渐被现实的醒悟所打断,诗人意识到“人醒依旧伤花事”,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感叹与惋惜,令人心生共鸣。结尾的“那次春宵无处寻”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对失去的追忆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腕底柔情笃梦沈:温柔的手臂下,梦境沉沉。
  2. 蜡生微豆也温衾:微弱的蜡烛光温暖了床上的被褥。
  3. 青眸久视眠中客:青色眼睛的客人长久凝视着我。
  4. 好月时窥梦里心:明亮的月光时常窥探我梦中的秘密。
  5. 更鼓歇,细风吟:更鼓声停止,细风在耳边低吟。
  6. 红曦一树染鸣禽:晨曦照耀着树上的鸣禽。
  7. 人醒依旧伤花事:人醒后仍然忧伤于花开的事情。
  8. 那次春宵无处寻:那次春宵再也无法寻觅。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蜡生微豆比喻微弱的光线。
  • 拟人: 月亮和细风被赋予了人的特性。
  • 对仗: 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力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腕底: 表现温柔的亲密感。
  • 蜡生微豆: 代表微弱的光亮,象征梦境的脆弱。
  • 青眸: 传达对梦中人的深情。
  • 好月: 象征着对美好回忆的眷恋与追寻。
  • 红曦: 代表新的开始与希望,但也预示着梦的结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蜡生微豆”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阳光
    B. 微弱的蜡烛光
    C. 明亮的星星
    答案: B

  2. “青眸久视眠中客”中的“青眸”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梦中人
    C. 明亮的月亮
    答案: B

  3.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伤感
    C. 激昂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崔荣江的作品与李白的《静夜思》,前者更注重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而后者则是对乡愁的直接表达。两者皆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情感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崔荣江诗集
  • 当代诗歌研究
  • 诗歌鉴赏与解析的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