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四咏为区封君赋 其三 秋日》

时间: 2025-01-14 01:49:45

萧瑟菊花天,高人足晏眠。

长生惟药裹,时世傲桑田。

三径逃名卧,一经课子传。

封章驰汉室,丹凤五云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瑟菊花天,高人足晏眠。
长生惟药裹,时世傲桑田。
三径逃名卧,一经课子传。
封章驰汉室,丹凤五云翩。

白话文翻译

在这萧瑟的菊花盛开的秋天,高人静静地安然入睡。
长生的秘诀只在于药物的包裹,傲视世俗的农田。
那三条小径我选择逃避名利,悠然自得地躺卧其中。
封章的荣耀传至汉室,丹凤在五云之间翩翩起舞。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瑟:形容秋天的凋零和凄凉。
  • 菊花天:指菊花盛开的季节,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
  • 高人:指品格高尚、超脱世俗的人。
  • 晏眠:安静地睡眠。
  • 长生:长久的生命或长生不老。
  • 药裹:指用药物包裹,暗指追求长生的方式。
  • 桑田:指农田,象征世俗生活。
  • 三径:三条小路,象征隐逸的生活。
  • 课子传:指传授知识或教导后代。
  • 封章:指获得的官位或荣誉。
  • 丹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与荣华。
  • 五云:五色云,象征高贵与美丽。

典故解析:

  • 丹凤五云:在古代文学中,丹凤常常象征着祥瑞,五云则代表着高贵的地位。此句暗示诗人对荣华与高位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其伟,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对秋天的感怀之际,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名利的鄙视。明代社会动荡,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向往隐逸,抒发对时局的不满。

诗歌鉴赏

本诗以“秋日”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凉而高雅的氛围。首句“萧瑟菊花天”直接引入诗的主题,描绘了秋天菊花盛开、自然凋零的景象,带有一丝悲凉之感。接着“高人足晏眠”,则转向对高人隐逸生活的赞美,突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第三句“长生惟药裹”,诗人用药物包裹来隐喻追求长生的方式,流露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而“时世傲桑田”则表达出对尘世的鄙视,象征着世俗生活的平庸与无趣。

诗的后半部分,“三径逃名卧”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逃避,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最后两句提到“封章驰汉室”和“丹凤五云翩”,则引入了对荣华的渴望与对高贵生活的憧憬,形成了诗歌的对比与张力。

整首诗通过对比隐逸与名利、自然与人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冲突与追求,具有深邃的哲理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瑟菊花天:描绘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营造了背景氛围。
  • 高人足晏眠:强调高人不为世俗所扰,享受宁静的生活。
  • 长生惟药裹:表明长生的秘密在于药物,反映了对生命的探索。
  • 时世傲桑田:对世俗生活的不屑,表达了对名利的超然。
  • 三径逃名卧:选择隐逸,逃离名利的追求。
  • 一经课子传:强调传授知识的重要性,表达对教育的重视。
  • 封章驰汉室:通过封章的方式,体现出对荣华的渴望。
  • 丹凤五云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生惟药裹,时世傲桑田”,对比鲜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药裹”比喻长生的秘诀,形象生动。
  • 意象:菊花、三径、丹凤等意象丰富,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隐逸与名利的对立,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鄙视,反映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高洁、坚韧,常用于表达隐逸的追求。
  • 高人:代表追求精神自由的人。
  • 三径:象征隐逸的生活选择。
  • 丹凤:象征美好与荣华,传达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代表追求长生的手段,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人”指的是:
    A. 追求名利的人
    B. 品格高尚的人
    C. 生活在城市的人
    D. 农田里的农夫

  2. “三径逃名卧”中的“三径”指的是:
    A. 三条小道
    B. 三个隐士
    C. 三种药物
    D. 三个季节

  3. 诗中提到的“丹凤五云”象征着:
    A. 朴素的生活
    B. 荣华与高贵
    C. 贫穷与困苦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结合,具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何其伟与陶渊明的诗风:
    • 何其伟的《村居四咏》强调世俗与隐逸的对立,表现出对名利的鄙视。
    • 陶渊明则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出隐逸生活的理想,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清诗词选》
  • 《陶渊明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