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其一 苏堤春晓》
时间: 2025-01-06 15:45: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其一 苏堤春晓
作者: 杨玉衔
恨东风料峭,残红扫,扑珠帘。
正十里菰蒲,六桥杨柳,画出晴烟。
窥园。董惟旧事,逗春心破例罢芸签。
招我黄鹂三请,薰人芳草堪眠。
眉奁。黛点螺鲜。
欣薄霁,惜暄妍。
早预约邻娃,踏青斗草,谢却云轩。
延缘。鞦韆罢戏,整钗环又上里湖船。
拾翠归歌缓缓,解酲病忘恹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象,诗人对春风的冷意感到遗憾,残留的花瓣被扫落在珠帘上。十里长的菰蒲与六座桥边的杨柳,勾勒出一幅晴朗的烟雾画面。诗人回忆往昔,打破春日的宁静,黄鹂鸟三次请求歌唱,芬芳的草地令人沉醉。
眉妆的女子,黛眉如螺,鲜艳动人。
欣喜于薄霁,惋惜于春光的短暂。
与邻家女孩早早约好,踏青采草,拒绝了云轩的邀约。
游玩结束,荡秋千的游戏也结束,整装的女子再次出发,乘船游湖。
归途上缓缓吟唱着拾翠的歌,忘却了烦恼与疲惫。
注释
- 东风料峭: 指春风微寒,给人一种凉意。
- 残红扫: 残留的花瓣被扫落,暗示春天的流逝。
- 珠帘: 形容花瓣落在窗帘上的情景。
- 菰蒲: 一种水生植物,常生长在河道旁,象征春天的生机。
- 董惟旧事: 指对往事的回忆。
- 黄鹂: 一种鸟,鸣声悦耳,象征春天的到来。
- 薰人芳草: 指芳香的春草,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生卒年不详),清代词人,以词风清丽见称。其作品常以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主,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 其一 苏堤春晓》是杨玉衔在春天的某个清晨所作,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美好感受和对往事的追忆,反映出清代文人对自然和情感的敏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又蕴含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感伤。开篇以“恨东风料峭”引入,立即传达了春天的寒意,与接下来的“残红扫”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春天的短暂与脆弱。十里菰蒲与六桥杨柳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繁荣,而“窥园”则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回忆的时空,诗人思绪流转,情感在春日的暖风中荡漾。
词中“招我黄鹂三请”一笔,既写出了春天的欢愉,又表现了与自然的亲密。接下来的描写更是细腻,将“黛点螺鲜”的女子形象化,增加了诗的情感色彩。词的后半部分转向春游的场景,轻松愉快,体现了春光的惬意与快乐。
整首诗在描绘春景的同时,交织着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是一首兼具视觉美感与情感深度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恨东风料峭,残红扫,扑珠帘
- 春风虽来,却依旧寒冷,花瓣残留被扫落在珠帘上,传达出一种惋惜的情感。
-
正十里菰蒲,六桥杨柳,画出晴烟
- 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景色,菰蒲与杨柳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如画的春景。
-
窥园。董惟旧事,逗春心破例罢芸签
- 通过窥望园中的景象,诗人忆起往昔,打破了春日的宁静,涌起了对旧事的思念。
-
招我黄鹂三请,薰人芳草堪眠
- 黄鹂鸟的歌声呼唤着诗人,芳草的香气令人沉醉,展现春天的诱惑。
-
眉奁。黛点螺鲜。
- 细致描绘女子的妆容,传达出春日的娇媚之美。
-
欣薄霁,惜暄妍
- 对于春天的短暂美好,诗人既感欣喜又感惋惜。
-
早预约邻娃,踏青斗草,谢却云轩
- 与邻家女孩约好踏青,拒绝了其他的邀约,表现出对春游的期待。
-
延缘。鞦韆罢戏,整钗环又上里湖船
- 游玩之后,整装出发,展现出生活的轻松与惬意。
-
拾翠归歌缓缓,解酲病忘恹恹
- 在归家的路上,吟唱着归歌,忘却了烦恼与忧郁。
修辞手法
- 比喻: “十里菰蒲,六桥杨柳”比喻春天的生机勃勃。
- 拟人: “黄鹂三请”,将鸟的叫声拟人化,增添了生动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使得整首诗韵律感十足。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事的追忆,情感细腻,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 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残红: 暗示春天的短暂与易逝。
- 黄鹂: 象征着春天的活力与欢愉。
- 芳草: 代表春日的生机与芳香。
文化内涵
诗中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古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鹂”象征什么? A. 宁静
B. 春天的欢愉
C. 秋天的萧瑟 -
“恨东风料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期待
B. 惋惜
C. 愤怒 -
诗人与邻娃约好做什么? A. 游玩
B. 读书
C. 写诗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春晓》: 通过简约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丽,情感单纯直接。
- 《木兰花慢 其一 苏堤春晓》: 语言细腻,情感复杂,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与回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词人研究》
- 《诗词的艺术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