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徐玑》

时间: 2025-01-17 08:34:28

前时官上归,感怆失灵晖。

不料三年后,俱随万化非。

塔峰长入座,池色自临扉。

无复乘闲屐,观棋访衲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徐玑
作者: 翁卷 〔宋代〕

前时官上归,感怆失灵晖。
不料三年后,俱随万化非。
塔峰长入座,池色自临扉。
无复乘闲屐,观棋访衲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徐玑的怀念与惋惜。诗人回忆起之前官职回家的那段时光,感慨失去的光辉和希望。不曾想在三年后,一切都已随万物变化而消逝。曾经的塔峰依旧巍峨,却不再如往日那般亲近;池水的颜色也似乎在无声中改变。如今再也无法悠闲地穿着草屐,去观棋或访友,心中充满了失落和哀伤。

注释:

  • 感怆:感伤而怆怅。
  • 灵晖:这里指光辉,象征着美好的时光或希望。
  • 万化非:万物变化,指一切都已改变。
  • 塔峰:指高耸的山峰或塔楼,象征着高远的理想。
  • 闲屐:指轻便的草屐,象征一种闲适的生活。
  • 观棋:看下棋,代表一种雅趣或消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卷(约960年-1040年),字子美,号穷睇,晚号薇山,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淡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以抒情、描景见长,常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哭徐玑》写于诗人失去友人后的感慨之时,徐玑是诗人的挚友,诗中流露出深切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情感和对友谊的重视。

诗歌鉴赏:

《哭徐玑》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思考的诗作。诗人在开头以“前时官上归”引入,简洁而有力,勾勒出一段旧时光的回忆。通过描写“灵晖”的失去,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友人徐玑的哀悼,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接下来的“俱随万化非”,则深化了这种感伤,暗示着一切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消逝,令人倍感惆怅。

后两句“塔峰长入座,池色自临扉”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失落。高耸的山峰虽然依旧存在,但已无昔日的亲切感;池水的颜色也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陌生。这种对比加深了诗人的伤感,似乎在说,即便自然依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无法复回。

最后一句“无复乘闲屐,观棋访衲衣”,更是将诗人内心的惆怅推向高潮。再也无法悠闲自得地与友人下棋、品茶,暗喻着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友谊的珍惜与对生命流逝的思考,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前时官上归:回忆过去,在官职上归来的情景,带有一种归属感。
  2. 感怆失灵晖:对失去光辉时光的感慨,表现出内心的惆怅。
  3. 不料三年后:时光流逝,意外的变化让人难以承受。
  4. 俱随万化非:万物变化,所有曾经的美好都已消逝。
  5. 塔峰长入座:描绘自然景物,山峰依然高耸但感情却变得遥远。
  6. 池色自临扉:池水的颜色变化,象征着内心的失落。
  7. 无复乘闲屐:不再能悠闲自在地生活,表达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8. 观棋访衲衣:过去的雅趣生活已不可追,哀叹友人不再。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灵晖”比喻美好的时光。
  • 对仗:如“塔峰长入座,池色自临扉”,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在情感表达上,通过排列不同的意象来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友人徐玑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失落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晖: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希望,代表着友人的生机与活力。
  • 塔峰: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反映出对过往的怀念。
  • 池色:象征着内心的情感变化,暗示友人离去带来的孤独。
  • 闲屐:象征悠闲的生活状态,表达对往日雅趣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灵晖”指的是什么?

    • A. 光辉
    • B. 友人
    • C. 自然
    • D. 生命
  2.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意象表达内心的失落?

    • A. 山峰
    • B. 池水
    • C. 草屐
    • D. 以上皆是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友人的怀念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官场的批判
    • D. 对爱情的思考

答案:

  1. A
  2. 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经典作品,表达对理想与友谊的追求,也有对失落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的名作,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哭徐玑》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王安石的作品,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更为直接和强烈。

通过对比可见,尽管两者在主题上都涉及友谊和时光的流逝,但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值得深入研究与欣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