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许冲元韵送成都高士敦钤辖》

时间: 2025-01-04 10:50:43

栘中老监本虚名,懒作燕山万里行。

(余与高君奉使契丹,辞免不行。

)坐看飞鸿迎使节,归来骏马换倾城。

高才本不缘勋阀,余力还思治蜀兵。

西望雪山烽火尽,不妨樽酒寄平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许冲元韵送成都高士敦钤辖
作者: 苏轼 〔宋代〕

栘中老监本虚名,
懒作燕山万里行。
余与高君奉使契丹,
辞免不行。
坐看飞鸿迎使节,
归来骏马换倾城。
高才本不缘勋阀,
余力还思治蜀兵。
西望雪山烽火尽,
不妨樽酒寄平生。


白话文翻译:

这位老监生在栘中享有虚名,
懒得再去燕山游历万里。
我与高君奉命出使契丹,
但我拒绝了这个差事。
坐在这里看飞鸿迎接使节,
归来的骏马换得倾城之美。
高才本不依附于权贵,
我还想着要治理蜀地的军队。
向西望去,雪山烽火已经熄灭,
不妨举杯畅饮,寄托我的一生。


注释:

  • :古代的一种工具,这里用作老监生的隐喻,象征其所处的环境。
  • 燕山:指燕山山脉,象征遥远的旅程。
  • 契丹:指的是辽国,这里指出使契丹的任务。
  • 飞鸿:指大雁,象征使节的到来。
  • 骏马:指优秀的马匹,象征归来的荣耀与美好。
  • 勋阀:指权贵的家族或门第。
  • 雪山烽火:指西北边境的烽火已熄,象征战乱的结束。
  • 樽酒:酒杯,象征饮酒的欢乐与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涉猎广泛,风格多样,尤其以诗词和散文闻名。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但其才华与思想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心境较为复杂。诗中提到的高士敦是受命前往成都的官员,诗人以此诗作送别,同时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苏轼对高士敦的送别,展现了深厚的友谊与对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已不再有行走万里的热情,反映出一种对官场名利的厌倦。接着,诗人提到自己与高士敦的关系,以及为何拒绝出使契丹的任务,这表现了他对个人理想与职责的反思。诗中提到“高才本不缘勋阀”,可见诗人对才华与权势的看法,强调了个人才华的独立性,而非依附于权贵。最后两句则转向对和平的渴望与人生的寄托,展现了诗人即使在动荡环境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苏轼特有的洒脱与豁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栘中老监本虚名:指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是虚假的,实际上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 懒作燕山万里行:表明他对远行的懒惰,暗含对官场的失望。
  • 余与高君奉使契丹:表明与高士敦的友谊及共事。
  • 辞免不行:表达他拒绝任务的坚定态度。
  • 坐看飞鸿迎使节:描绘了他在家中悠闲的情景。
  • 归来骏马换倾城:暗示高士敦的归来会带来荣耀。
  • 高才本不缘勋阀:强调高士敦的才华不依赖于权势。
  • 余力还思治蜀兵:表达了他对治理蜀地军队的思考。
  • 西望雪山烽火尽:象征和平的到来。
  • 不妨樽酒寄平生:表达即使身处逆境,依然可以借酒浇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飞鸿”比喻使节,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雪山烽火象征战争的结束,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高士敦的送别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在动荡环境中对人生的寄托与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鸿:象征使节,代表交流与友谊。
  • 骏马:象征归来与荣耀。
  • 雪山烽火:象征战争与和平。
  • 樽酒:象征放松与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拒绝出使契丹的原因是什么?

    • A) 觉得任务艰巨
    • B) 对官场失望
    • C) 身体不适
    • D) 其他个人原因
  2. 诗中提到的“雪山烽火”象征什么?

    • A) 战争未平
    • B) 和平的到来
    • C) 旅行的艰辛
    • D) 政治斗争
  3. 诗中“樽酒寄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 A) 酒可以解忧
    • B) 对人生的寄托
    • C) 喝酒会快乐
    • D) 生活要享乐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相比,苏轼的诗更具哲理性,李白则侧重于旅途的壮丽与豪情。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反映出作者的个人风格与心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