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和陶劝农六首
原文展示
天祸尔土,不麦不稷。
民无用物,珍怪是直。
播厥熏木,腐余是穑。
贪夫污吏,鹰挚狼食。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遭受天灾,既没有小麦也没有谷子。
百姓生活困苦,无法获得生活必需品,珍奇怪异的东西反而成为了他们的追求。
播种的都是熏木,收获的却是腐烂的果实。
贪婪的官吏如同鹰与狼,肆意掠夺百姓的财富。
注释
- 尔土:指的是你们的土地。
- 麦:指小麦。
- 稷:指谷子,古代重要粮食作物。
- 珍怪:珍奇而怪异的东西,指无用的奢侈品。
- 熏木:可能指那些腐朽的木材或不适合耕种的树木。
- 穑:指收获,收割的意思。
- 贪夫污吏:指贪婪的官吏。
典故解析
这首诗借用陶渊明的劝农思想,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及对农民生活的关心,反映出在天灾人祸的背景下,农民的艰难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深受后世推崇,风格多样,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政治腐败、自然灾害频发的社会环境,诗人通过对农民困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及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强调。
诗歌鉴赏
《和陶劝农六首》以直接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农民在天灾人祸中的艰难处境。首句“天祸尔土,不麦不稷”直指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突显了粮食短缺的紧迫感。接下来的“民无用物,珍怪是直”则揭示了在困境中人们对生存物资的无奈与对奢侈品的追求,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扭曲。之后的“播厥熏木,腐余是穑”更是通过对比,强调了无效的耕作和腐朽的收获,表现出对农业荒废的无奈与痛心。而最后一句“贪夫污吏,鹰挚狼食”则生动地描绘了贪婪的官吏如同饥饿的掠食者,肆意压迫农民,揭示了政治腐败对民生的严重影响。
整首诗通过严肃的语气与生动的意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问题与民生困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更发出了对社会弊端的控诉,展现了其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祸尔土,不麦不稷:天灾使得土地荒芜,麦子和谷子都无法生长,暗示自然环境的恶化。
- 民无用物,珍怪是直:百姓缺乏生活必需品,却转向追求无用的珍奇物品,反映出生活的困境。
- 播厥熏木,腐余是穑:播种的都是腐朽的树木,所收获的也是腐烂的果实,讽刺了农业的衰退与无效。
- 贪夫污吏,鹰挚狼食:贪婪的官吏如同鹰与狼,肆意掠夺百姓,揭示了腐败的社会现实。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贪婪的官吏比作鹰和狼,生动形象地表现其掠夺本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
主题思想:诗歌集中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要性和对百姓困境的深切关怀,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官吏的贪婪,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土地:象征着农民的生计与希望,天灾使其荒芜,预示着困境。
- 小麦与谷子:象征着粮食的缺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
- 珍怪:反映社会风气的扭曲,暗示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与追求。
- 鹰与狼:象征贪婪与掠夺,表现出社会的不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尔土”指的是什么? A. 田地
B. 城市
C. 河流
D. 山脉 -
诗中“贪夫污吏”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A. 诚信
B. 贪婪
C. 助人
D. 忍耐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注哪一方面? A. 爱情
B. 战争
C. 农业与民生
D. 旅游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强调田园生活的美好,呼应了对农业的热爱。
- 王维的《山居秋暝》:也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与陶渊明,苏轼在表述上更为直接而生动,陶渊明则更显隐逸之情。两者都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但语境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陶渊明集》
- 《宋诗选》
以上内容为对《和陶劝农六首》的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