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
时间: 2025-01-05 08:31: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湖上萧萧疏雨过,
山头霭霭暮云横。
陂塘水落荷将尽,
城市人归虎欲行。
谁谓江湖居,而为虎豹宅。
焚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
白话文翻译:
湖面上轻轻的细雨刚刚过去,
山顶上弥漫着朦胧的暮云。
水塘的水位已经下降,荷花快要凋谢,
城市里的游人纷纷归去,想要去打猎。
谁说江湖之地就是人们居住的地方,
实际上却成了虎豹的栖息地。
难道焚烧山林就不能做到吗?我更爱这千杆翠竹。
注释:
- 萧萧:形容雨声,轻柔而细微。
- 疏雨:稀疏的雨。
- 霭霭:形容云雾弥漫的样子。
- 陂塘:水塘的意思。
- 虎欲行:意指猎人出行,带有一种猎杀的意味。
- 江湖居:指在江湖生活,隐喻隐逸。
- 虎豹宅:比喻荒凉之地,虎豹栖息。
- 焚山:焚烧山林,指破坏自然。
- 千竿碧:形容竹子的繁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清新、自然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苏轼晚年,借竹子表达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反思。长年生活在南方的他,目睹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发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感悟。开篇的“湖上萧萧疏雨过”,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雨过天晴,湖面上似乎还残留着雨滴的痕迹。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也暗示了生活中的短暂与变迁。
“山头霭霭暮云横”则引入了更为广阔的自然景象,远山的云雾与暮色交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这里的“霭霭”二字,更是将云雾的沉静与山的巍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极具画面感的自然图景。
接下来的“陂塘水落荷将尽”,则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荷花的凋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而“城市人归虎欲行”则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欲望。这里的“虎”不仅是狩猎的象征,更暗示了人性中潜在的野性与贪婪。
全诗的最后两句“焚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发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虽然人类可以轻易地破坏自然,但真正让人留恋的却是那无尽的青翠竹林。此处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上萧萧疏雨过:描绘了雨后湖面的宁静,营造了潇洒自然的氛围。
- 山头霭霭暮云横:山的景色与云的交融,展现了自然的壮丽。
- 陂塘水落荷将尽:水位下降,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城市人归虎欲行:人们的欲望与追求,暗示着对自然的侵犯。
- 谁谓江湖居,而为虎豹宅: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表面上的居住地实际上是野兽的栖息地。
- 焚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结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珍视与对破坏的批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拟人:通过“虎欲行”赋予动物以人性,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句式平衡,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强调了珍视自然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应尊重与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象征宁静与悠远。
- 竹:代表坚韧与清雅。
- 云:寓意变幻与无常。
- 虎豹:象征人性中的野性与欲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陂塘水落荷将尽”所表达的意思是: A. 荷花盛开
B. 荷花快要凋谢
C. 荷花仍在盛开
D. 荷花不再生长 -
诗中“焚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表达的情感是: A. 对破坏自然的无奈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社会的愤怒
D. 对生活的失望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表现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与李白的山水诗,两者都对自然充满热爱,但表达方式上,苏轼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反思,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奔放的情感。李白的“月下独酌”与苏轼的“九月中曾题二小诗”相互映衬,展现了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