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遮素月》

时间: 2025-01-04 09:44:57

遮素月。

云外金蛇明灭。

翻树啼鸦声未彻。

雨声惊落叶。

宝蜡成行嫌热。

玉腕藕花谁雪。

流水高山弦断绝。

怒蛙声自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遮素月》
作者:辛弃疾
遮素月。云外金蛇明灭。翻树啼鸦声未彻。雨声惊落叶。宝蜡成行嫌热。玉腕藕花谁雪。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清冷的月光被云层遮挡,远处的金色蛇影时隐时现。树上的乌鸦啼叫声依旧未停,雨声让落叶惊动。蜡烛在炎热中排成一行,似乎让人感到不快。水面上,藕花从玉腕般的手中滑落,仿佛有人在寒霜中无奈地失去。流水和高山的声音突然断绝,愤怒的青蛙声渐渐低沉。


注释

字词注释:

  • 遮素月:遮住了明亮的月光。
  • 金蛇:这里比喻月光像金色的蛇,形态不定。
  • 翻树啼鸦:树上乌鸦啼叫的声音。
  • 雨声惊落叶:雨声使得落叶颤动。
  • 宝蜡:蜡烛的美称。
  • 玉腕藕花:形容柔美的女子手腕。
  • 怒蛙声自咽:愤怒的青蛙发出的声音渐渐低沉。

典故解析:

  • “金蛇”:古代常用以比喻月光,表现出月夜的神秘感。
  • “玉腕”:常用于形容女子的纤细美丽,带有委婉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其词风豪放,情感激昂,尤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历史感。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过往的追忆之情。宋朝的国势逐渐衰弱,诗人内心挣扎与不满在作品中得以体现。


诗歌鉴赏

《谒金门·遮素月》是一首充满了秋夜情感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象与内心世界的交融。开头的“遮素月”便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随后“云外金蛇明灭”描绘出月光在云层间闪烁的景象,象征着希望的渺茫与无常。

“翻树啼鸦声未彻”则引出了夜的静谧,乌鸦的叫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烦忧。雨声惊落叶,展现出自然的动态和生命的脆弱。而“宝蜡成行嫌热”则是一种生活的细节描写,暗示了诗人在炎热的夜晚中对于生活的厌倦。

结尾部分的“怒蛙声自咽”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愤怒与无奈交织,仿佛是在控诉生活的沉重与无情。整首词以自然景象映射内心情感,情感深沉而又细腻,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遮素月:开篇即设定了一个神秘而冷清的夜晚。
  2. 云外金蛇明灭:月光在云层间闪动,象征着不稳定的希望。
  3. 翻树啼鸦声未彻:乌鸦的啼叫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传达了不安。
  4. 雨声惊落叶:雨声使落叶颤动,暗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5. 宝蜡成行嫌热:描写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出诗人的不满。
  6. 玉腕藕花谁雪:通过美的意象表现对失去的感慨。
  7. 流水高山弦断绝: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8. 怒蛙声自咽:愤怒与无奈的情感达到顶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外金蛇”,形象生动。
  • 拟人:如“雨声惊落叶”,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词句间的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中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失落与对生活的无奈,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素月:象征清冷与孤独。
  • 金蛇:代表光明与希望,虽渺茫却充满变化。
  • 宝蜡:暗示生活的细腻与琐碎。
  • 玉腕藕花:代表美好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词中“遮素月”意为: A. 明亮的月光
    B. 被云层遮住的月光
    C. 月光洒在大地上

  2. “怒蛙声自咽”表达的情感是: A. 快乐
    B. 愤怒与无奈
    C. 平静

  3. “宝蜡成行嫌热”中的“宝蜡”指的是: A. 蜡烛
    B. 宝物
    C. 烛光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皆以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景象交融著称,但辛弃疾更多表现出豪放与激昂,而李清照则偏向于柔情与细腻,二者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