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隐湖戏作)》
时间: 2025-01-14 09:28: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隐湖戏作)
辛弃疾
客来底事逢迎晚。
竹里鸣禽寻未见。
日高犹苦圣贤中,
门外谁酣蛮触战。
多方为渴寻泉遍。
何日成阴松种满。
不辞长向水云来,
只怕频烦鱼鸟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客人时的迟到迎接,以及在竹林中未能看到鸣叫的鸟儿的失落。阳光高照,却仍然感到苦恼于圣贤之间的纷争,门外却传来交战的声音。为了寻找泉水而四处奔波,何时才能让松树成荫、种满?愿意长久地向水云而来,只怕频繁地打扰到鱼儿和鸟儿的宁静。
注释:
- 客来:指客人到来。
- 逢迎:迎接、迎合。
- 竹里鸣禽:竹子里面的鸟鸣。
- 日高:太阳高挂。
- 圣贤:指有德行的人。
- 蛮触战:蛮族之间的战争。
- 成阴松种满:希望松树成荫,意指环境的美好。
- 水云:指水边的云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词风豪放,常以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辛弃疾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失落,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隐居于湖边的生活中,表达了他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时局的无奈。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玉楼春(隐湖戏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客来底事逢迎晚”,表现出对客人到来的迟疑和不安,给人一种淡淡的忧虑。接下来“竹里鸣禽寻未见”,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却又孤独的氛围,暗示了寻求内心平静的无奈。
随着诗意的展开,作者将视角转向外部的纷争,“日高犹苦圣贤中,门外谁酣蛮触战”,这不仅反映了他对社会局势的关注,也表现出他对理想世界的渴望与失落。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多方为渴寻泉遍”,体现了诗人对精神寄托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思索,尤其是“何日成阴松种满”,流露出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最后一句“不辞长向水云来,只怕频烦鱼鸟倦”,则表现了辛弃疾的内心挣扎:他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但又害怕打扰到自然的宁静。整首诗在对自然的描绘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理想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来底事逢迎晚:客人来了,为什么我还没有去迎接呢?
- 竹里鸣禽寻未见:竹林中的鸟儿鸣叫,我却没有找到它们。
- 日高犹苦圣贤中:太阳高高挂着,我仍在圣贤之间的争论中感到苦恼。
- 门外谁酣蛮触战:门外有人在酣战,令人心烦意乱。
- 多方为渴寻泉遍:为了渴望而四处寻找泉水。
- 何日成阴松种满:何时才能让松树成荫,种满整个地方?
- 不辞长向水云来:愿意长久地向水边和云彩而来。
- 只怕频烦鱼鸟倦:只怕会打扰到鱼和鸟,让它们感到厌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竹林、泉水等意象,表达内心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 拟人:将自然元素如“鱼鸟”赋予情感,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事,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体现出辛弃疾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清雅、宁静的环境。
- 泉:象征生命与灵感的源泉。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的理想。
- 水云: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里鸣禽”指的是什么?
- A. 竹林中的鸟儿
- B. 河流中的鱼
- C. 山峦中的兽
-
“日高犹苦圣贤中”中“圣贤”指的是?
- A. 诗人
- B. 有德行的人
- C. 农民
-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 A. 战争
- B. 宁静的生活
- C. 财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辛弃疾的《玉楼春》更显豪放与沉郁,而李清照则偏向细腻与柔婉。两者都对自然有深刻的描绘,但表现的情感基调却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