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閟堂》

时间: 2024-09-19 21:37:55

昔闻王子猷,借宅亦种竹。

此君固可喜,人亦清不俗。

伯氏贫而癯,一饭不饱肉。

堂前自经始,护此无尽绿。

一官岁强半,余日如转烛。

待其长稚子,而已牵归毂。

何由享嘉荫,偿我志愿足。

应烦彼邦人,日报平安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閟堂 洪迈 〔宋代〕

昔闻王子猷,借宅亦种竹。 此君固可喜,人亦清不俗。 伯氏贫而癯,一饭不饱肉。 堂前自经始,护此无尽绿。 一官岁强半,余日如转烛。 待其长稚子,而已牵归毂。 何由享嘉荫,偿我志愿足。 应烦彼邦人,日报平安福。

白话文翻译:

从前听说王子猷,借了别人的宅子也种竹子。 这些竹子固然令人喜爱,人也清高不俗。 我的兄长虽然贫穷且瘦弱,一顿饭连肉都吃不饱。 在堂前自己开始种植,保护这无尽的绿色。 做官一年大半时间,剩下的日子如同转瞬即逝的烛光。 等到他的孩子长大,他自己却被召回朝廷。 如何才能享受这美好的荫凉,实现我的愿望呢? 应该麻烦那里的乡亲,每天报告平安和幸福。

注释:

字词注释:

  • 王子猷:东晋时期的名士王徽之,字子猷,以爱竹著称。
  • 此君:指竹子。
  • 伯氏:指诗人的兄长。
  • 癯:瘦弱。
  • 经始:开始经营。
  • 强半:大半。
  • 转烛:比喻时间流逝迅速。
  • 稚子:小孩子。
  • 归毂:指被召回朝廷。
  • 嘉荫:美好的荫凉。
  • 彼邦人:那里的乡亲。

典故解析:

  • 王子猷种竹:王徽之爱竹,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处诗人借用此典故表达自己对竹子的喜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历史、文学,风格清新,善于用典。此诗可能是在表达对竹子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对兄长的关心和对官场生涯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任职期间,对兄长的贫困生活和自己的官场生涯有所感慨,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和清高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兄长的关心。诗中“昔闻王子猷,借宅亦种竹”借用典故,引出对竹子的喜爱。接着,诗人描述兄长的贫困生活,“伯氏贫而癯,一饭不饱肉”,表达了对兄长的同情。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慨官场生涯的短暂,“一官岁强半,余日如转烛”,并期待能享受竹子的荫凉,“何由享嘉荫,偿我志愿足”。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寄托了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兄长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闻王子猷,借宅亦种竹:借用王子猷爱竹的典故,引出对竹子的喜爱。
  2. 此君固可喜,人亦清不俗:赞美竹子令人喜爱,人也清高不俗。
  3. 伯氏贫而癯,一饭不饱肉:描述兄长的贫困生活,表达同情。
  4. 堂前自经始,护此无尽绿:自己开始在堂前种植竹子,保护这无尽的绿色。
  5. 一官岁强半,余日如转烛:感慨官场生涯的短暂,时间流逝迅速。
  6. 待其长稚子,而已牵归毂:等到孩子长大,自己却被召回朝廷。
  7. 何由享嘉荫,偿我志愿足:期待能享受竹子的荫凉,实现愿望。
  8. 应烦彼邦人,日报平安福:希望乡亲每天报告平安和幸福。

修辞手法:

  • 借用典故:通过王子猷的典故,增强诗的文化内涵。
  • 比喻:用“转烛”比喻时间流逝迅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此君固可喜,人亦清不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兄长的关心。同时,诗人感慨官场生涯的短暂,期待能享受自然的美好,实现自己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清高、坚韧。
  • 转烛:比喻时间流逝迅速。
  • 嘉荫:美好的荫凉,象征理想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王子猷”是谁? A. 东晋名士王徽之 B. 唐代诗人王维 C.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 答案:A

  2. 诗中的“此君”指的是什么? A. 诗人自己 B. 竹子 C. 诗人的兄长 答案:B

  3. 诗中“转烛”比喻什么? A. 时间流逝迅速 B. 竹子的生长 C. 官场的变迁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赞美竹子的清高,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对比:

  • 王维《竹里馆》与洪迈《清閟堂》:两者都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但王维的诗更多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洪迈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兄长的关心和对官场生涯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洪迈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竹文化史》:详细介绍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