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里从师细讲评,横渠昔亦谒高平。自从受得中庸了,止说西铭不说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千里之外向老师请教的情景,细致地讨论和评判问题。提到横渠(即程颐)曾经也拜访过高平(高平是指高士其),表现出对师道的尊重和追求。自从学习了《中庸》这部经典后,作者认为应该专注于道德和修养,而不再讨论兵法。
注释:
-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通常用来强调求学的决心和毅力。
- 从师:向老师学习。
- 细讲评:认真细致地讨论和评判。
- 横渠:指程颐,宋代著名的理学家,重视道德教育。
- 高平:指高士其,表示向高人学习的态度。
-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正平和的处世态度。
- 西铭:《中庸》中的一部分,传达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不说兵:指不讨论军事策略,强调道德修养。
典故解析:
- 横渠: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受到后世的推崇,尤其是在教育和道德方面的强调。
- 高平:高士其是程颐的老师,他的学说对程颐影响深远。诗中提及的拜访,体现了对传统师道的尊重。
-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中庸》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和中正之道,是儒家教育的核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景倩,号石洲,宋代诗人,以词名著,作品多涉及社会、人生和理学。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克庄对理学的思考时期,反映了他对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开头的“千里从师细讲评”体现了求知者的虔诚与执着,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横渠昔亦谒高平”则通过历史典故,展示了尊师重道的传统。刘克庄在诗中将自己的学习经历与古代贤者的求学经历相联系,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师承关系的重视。
诗的后半部分展示了作者在学习《中庸》后的思考,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暗示出作者对战乱和兵法的冷漠和拒绝,表明他更加倾向于内心的修为和道德的追求。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普遍性,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快,既有历史感,又有个人的体验,展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千里从师细讲评”:表达了远道而来的求学心态,强调了向老师请教的认真态度。
- “横渠昔亦谒高平”:引用历史典故,表明学习与尊师的传统。
- “自从受得中庸了”:指学习了《中庸》后,得到了道德的启迪。
- “止说西铭不说兵”: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拒绝讨论军事策略。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深意。
- 引用典故使诗句更具文化厚度,体现出作者的学识和修养。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学习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表现出对师道的尊重和对战争的拒绝,体现了理学的精神。
意象分析:
- 千里:象征着求知的决心和毅力。
- 师:代表知识与智慧的传承者,象征着尊重与学习的态度。
- 中庸:象征着道德修养与内在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横渠”是指谁?
- A. 程颐
- B. 高士其
- C. 刘克庄
- D. 朱熹
-
诗人自从学习《中庸》后,停止讨论什么?
- A. 道德
- B. 兵法
- C. 诗歌
- D. 历史
-
“千里从师”体现了求知者的什么特质?
- A. 勇敢
- B. 虔诚
- C. 自私
- D. 冷漠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中庸》:经典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修养。
-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反映儒家思想。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这首诗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面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时的不同态度。刘克庄更倾向于内心的修养,而陆游则表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庸注释与解读》
- 《理学与宋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