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二首》
时间: 2025-01-04 12:25: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扬雄二首
子云游天禄,华藻锐初学。
覃思晚有得,晦显无适莫。
寥寥邹鲁後,於此归先觉。
岂尝知符府,何苦自投阁。
长安诸愚儒,操行自为薄。
谤嘲出异己,传载因疏略。
孟轲劝伐燕,伊尹干说亳。
叩马触兵锋,食牛要禄爵。
少知羞不为,况彼皆卓荦。
史官蔽多闻,自古喜穿凿。
白话文翻译
子云在天上游玩,不断学习华美的辞藻。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才有所领悟,但显露的才华却没有合适的机会。
自古以来,邹鲁的后代稀少,而我在此归向先觉者。
岂能知道符府的事情,何必自我陷入困境。
长安的许多愚蠢儒者,品行自然而然地变得低下。
对别人的谤言和嘲讽,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和懈怠。
孟轲提倡攻打燕国,伊尹则劝说亳国。
触碰马匹和兵器,追求名利和爵位。
少许羞耻之心都没有,更何况他们都是杰出的人物。
史官掩盖了许多真相,自古以来就喜欢迎合。
注释
- 子云:指扬雄,古代著名的学者。
- 天禄:天上的宝物,象征高雅的知识或才能。
- 华藻:华美的辞藻,形容文章的华丽。
- 覃思:深入思考。
- 晦显:晦暗和显露,指才华的表现。
- 邹鲁:古代的学派,象征着文化和学识的传承。
- 符府:指权贵的地方,象征权力和地位。
- 少知羞不为:指对羞耻心的缺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号孤雁,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动了新法的实施。王安石的诗词以其清新、自然、平易近人而著称。
创作背景
《扬雄二首》创作于王安石的中年时期,正值其政治生涯的高峰。此时,其思想逐渐成熟,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诗中反映了对士人风气的批评与对自我价值的思索。
诗歌鉴赏
《扬雄二首》是一首深具思考和批判的诗,王安石通过对扬雄的赞美与对当时士人风气的讽刺,表达了对知识和权力的独立追求。开篇以“子云游天禄”引出扬雄,强调其学识的追求。接着,诗人对那些因权力而失去理想的士人表示失望,显示出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
诗中提到“长安诸愚儒”,暗示了王安石对当时士人缺乏独立思考的惋惜。他们的谤言和嘲讽反映出一种对异己的排斥,进而表现出对真理的误解与对学问的肤浅。在最后一节,王安石以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警示当代士人,强调追求名利的短视与危险。
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古代智者的敬仰,也揭示了对当代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体现了王安石一贯的理想主义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云游天禄:赞扬扬雄在高雅的学问上游历。
- 华藻锐初学:形容其刚刚开始学习华美的辞藻。
- 覃思晚有得:经过深入思考,终于有所领悟。
- 晦显无适莫:才华未能适时展现。
- 寥寥邹鲁後:指邹鲁后代稀少,强调文化的孤立。
- 於此归先觉:向先知者归附,表明对古人智慧的追求。
- 岂尝知符府:质疑对权力的渴求。
- 何苦自投阁:不必自找麻烦,暗示对权力的反思。
- 长安诸愚儒:批评长安的儒者,暗示其思想的肤浅。
- 操行自为薄:自身的品行变得低下。
- 谤嘲出异己:对异己的谤言和嘲讽。
- 传载因疏略:因疏忽和懈怠而流传。
- 孟轲劝伐燕:历史典故,孟轲提倡的攻击。
- 伊尹干说亳:伊尹劝说亳国,反映历史的复杂性。
- 叩马触兵锋:追求权力与名利的激烈。
- 食牛要禄爵:象征对名利的渴望。
- 少知羞不为:缺乏羞耻感。
- 况彼皆卓荦:强调杰出人物的失落。
- 史官蔽多闻:史官对真相的掩盖。
- 自古喜穿凿:历史上对真相的迎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晦显无适莫”,形成对比。
- 比喻:将知识比作天上的宝物,强调其珍贵。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加强批判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反映了王安石对知识分子责任感的强调,同时也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揭示出对名利的追求可能会导致道德的沦丧。
意象分析
- 天禄:象征高尚的知识和理想。
- 华藻:代表文化的华丽与繁荣。
- 邹鲁:象征文化传承的脆弱。
- 符府: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子云”是指谁?
- A. 孟轲
- B. 扬雄
- C. 伊尹
- D. 史官
-
诗中提到的“长安诸愚儒”主要指的是:
- A. 文化人
- B. 权贵
- C. 学者
- D. 农民
-
“叩马触兵锋”意在表达:
- A. 对战争的向往
- B. 对名利的渴望
- C. 对知识的追求
-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B. 扬雄
- C. 学者
- B. 对名利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杜甫:王安石的诗词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而杜甫则多描绘个人的困境与国家的苦难。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