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时间: 2025-01-17 09:55: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
白鹤静无匹,红鹤喧无数。
百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
长松受秽死,乃以红鹤故。
北山道人曰,美者自美,吾何为而喜。
恶者自恶,吾何为而怒。
去自去耳,吾何阙而追。
来自来耳,吾何妨而拒。
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
汝谓松死吾无依邪,吾方舍阴而坐露。
白话文翻译
白鹤的叫声令人怜惜,而红鹤的叫声却让人厌恶。
白鹤安静无比,红鹤却喧闹不休。
想要招来百鹤却无能为力,红鹤却又挥之不去。
长松因受污秽而枯死,正是因为红鹤的缘故。
北山的道人说:美的东西自有其美,我为何要高兴?
恶的东西自有其恶,我为何要愤怒?
离去的自会离去,我又何必追求?
来的自会来,我又何妨拒绝?
我岂会厌恶喧闹而追求安静,我岂会喜爱红色而厌恶素色?
你说松树死了我就没有依靠了吗?我正好舍弃阴凉而坐在露水中。
注释
- 白鹤:象征高洁、安静的事物。
- 红鹤:象征喧闹、污秽的事物。
- 百鹤:表示众多的鹤,象征美好、纯净。
- 北山道人:指智慧的隐士,代表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去自去耳:表达对事物无所谓的态度,不执着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以“变法”闻名,对宋代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词作品以清新、意境深远著称,常表现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白鹤吟示觉海元公》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其政治生涯的转折期,内心充满了对世事的反思与思考。诗中表现了对喧嚣世界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白鹤吟示觉海元公》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比白鹤与红鹤的声音,表达了对美与恶的深刻思考。白鹤的叫声令人怜惜,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高洁,而红鹤的叫声则让人反感,象征着喧嚣与污浊。诗中“百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一句,生动展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世俗纷扰的无奈。
北山道人所言“美者自美,恶者自恶”,更是揭示了一种超然的处世态度。诗人不再追求外界的赞美与愤怒,而是选择了内心的宁静。他的“不厌喧而求静”与“非丹而好素”的态度,反映了对人生本质的理解:美与恶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个人的心境在于如何看待与选择。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心灵自由的向往。诗的最后,诗人以“舍阴而坐露”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的淡然态度,传达出一种超脱与洒脱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通过对比两种鹤的声音,表达对美好与丑陋的情感。
- 白鹤静无匹,红鹤喧无数。:白鹤的安静无与伦比,红鹤的喧闹数不胜数,突显出宁静与喧嚣的对立。
- 百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想要聚集美好的事物却无能为力,反而是喧嚣的事物难以摆脱。
- 长松受秽死,乃以红鹤故。:长松因受到污染而枯死,是因为红鹤的存在,暗喻环境的影响。
- 北山道人曰,美者自美,吾何为而喜。:引出北山道人对美与恶的哲学思考,表明内心的独立。
- 恶者自恶,吾何为而怒。:恶的自有其恶,诗人不愿被外界情绪所左右。
- 去自去耳,吾何阙而追。:离去的事物自会离去,诗人不再追求。
- 来自来耳,吾何妨而拒。:来的事物自会来,诗人有拒绝的权利。
- 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诗人表明自己不厌倦喧闹也不单一地喜爱色彩。
- 汝谓松死吾无依邪,吾方舍阴而坐露。:回应他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质疑,表明自己选择独立与自由。
修辞手法
- 对比:白鹤与红鹤的对比,突出情感的冲突。
- 拟人:声的描述使自然事物具有人格特征,增强情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表达诗人内心的坚定与洒脱。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探讨美与恶、静与喧的对立,表达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与对心灵自由的向往。王安石借助对鹤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鹤:象征纯洁、高尚的品质。
- 红鹤:象征世俗的喧嚣与污浊。
- 长松:象征坚韧与宁静,但因环境恶劣而遭遇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鹤的声音被形容为: A. 可恶
B. 可怜
C. 喧闹
D. 静谧 -
北山道人对美与恶的看法是: A. 美的应该被喜爱
B. 恶的应该被愤怒
C. 美者自美,恶者自恶
D. 美和恶是可以改变的 -
诗人最后提到的“松”象征了什么? A. 依赖
B. 高洁
C. 坚韧与宁静
D. 喧闹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宁静的向往。
- 《饮酒》陶渊明:反映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白鹤吟》与陶渊明《饮酒》:
- 王安石更多地探讨了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陶渊明则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