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市》

时间: 2025-01-04 10:28:43

成都美女白如霜,结伴攜筐去采桑。

一岁蚕苗凡七出,寸丝那得做衣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蚕市 成都美女白如霜,结伴攜筐去采桑。 一岁蚕苗凡七出,寸丝那得做衣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成都的女子皮肤白皙如霜,她们结伴携带着篮子去采摘桑叶。一年中蚕苗要孵化七次,但那一点点蚕丝怎能做成衣裳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成都:地名,今四川省成都市。
  • 美女:指成都的女子。
  • 白如霜:形容女子皮肤非常白皙。
  • 攜筐:携带篮子。
  • 采桑:采摘桑叶,用于喂养蚕。
  • 蚕苗:指蚕的幼虫。
  • 凡七出:一共孵化七次。
  • 寸丝:极少的蚕丝。
  • 那得:怎能。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成都女子养蚕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成都地区女子养蚕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生产活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成都女子养蚕的情景。首句以“白如霜”形容女子的皮肤,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也暗示了成都地区的气候特点。后两句则通过“凡七出”和“寸丝那得做衣裳”表达了养蚕的辛劳和蚕丝的珍贵。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一种生产状态和女性的劳动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成都美女白如霜”,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成都女子的美丽。
  • 次句“结伴攜筐去采桑”,描述了女子们结伴去采摘桑叶的情景,展现了她们的勤劳。
  • 第三句“一岁蚕苗凡七出”,说明了蚕的孵化次数,反映了养蚕的周期性。
  • 末句“寸丝那得做衣裳”,通过反问,强调了蚕丝的珍贵和养蚕的辛劳。

修辞手法:

  • 比喻:“白如霜”形容女子的皮肤。
  • 反问:“寸丝那得做衣裳”通过反问强调蚕丝的珍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成都女子的勤劳和养蚕的辛劳,同时也反映了蚕丝的珍贵和养蚕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如霜:形容女子的皮肤,展现了美丽和气候特点。
  • 攜筐去采桑:展现了女子们的勤劳和养蚕的日常活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如霜”形容的是什么? A. 成都的气候 B. 成都女子的皮肤 C. 蚕丝的颜色 D. 桑叶的颜色

  2. “一岁蚕苗凡七出”中的“凡七出”指的是什么? A. 蚕苗一共孵化七次 B. 女子一共采摘七次桑叶 C. 蚕丝一共织成七件衣裳 D. 女子一共养了七只蚕

  3. 诗的最后一句“寸丝那得做衣裳”表达了什么? A. 蚕丝很多,可以做很多衣裳 B. 蚕丝很少,很难做成衣裳 C. 女子们不会做衣裳 D. 蚕丝不需要做衣裳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汪元量的《蚕市》更加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汪元量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汪元量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