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三 人日》

时间: 2025-01-04 08:43:57

红日窥窗春意逗。

剪綵为人,戴胜今朝又。

睡起尚嗔人语骤。

晓妆无力东风透。

轻暖轻寒浑似旧。

笑问檀郎,验取腰肥瘦。

六博闺中誇胜手。

鬓边不觉金钗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日窥窗春意逗。剪綵为人,戴胜今朝又。
睡起尚嗔人语骤。晓妆无力东风透。
轻暖轻寒浑似旧。笑问檀郎,验取腰肥瘦。
六博闺中誇胜手。鬓边不觉金钗溜。

白话文翻译:

红日悄然窥视窗户,春意荡漾而来。
今朝又是为人剪彩,戴着胜利的鸟儿。
刚睡醒就还在嗔怪人声喧闹。
晨妆似乎无力,被东风轻轻吹透。
温暖与寒冷交替,如同往日一样。
我笑着问我的情郎,看看我的身材是胖还是瘦。
在闺中玩六博,夸耀着自己的手艺。
不知不觉间,鬓边的金钗已经滑落。

注释:

  • 红日:指早晨的太阳,象征新生与希望。
  • 剪綵:指为庆祝而剪彩,表示喜庆的场合。
  • 戴胜:一种鸟,象征着吉祥与喜庆。
  • 晓妆:早晨的妆容,表现出一种清新但略显疲惫的状态。
  • 六博:一种古代的棋类游戏,象征智力和娱乐。

典故解析:

“戴胜”是古代文人常用的吉祥鸟象征,寓意着合欢与美好缘分;“六博”是古代一种流行的博弈,流行于士大夫阶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娱乐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人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在这一节日创作此诗,表达了春日的生机与节日的喜庆,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感慨。

诗歌鉴赏:

《蝶恋花 其三 人日》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女性的柔美。开头的“红日窥窗春意逗”点明了时间与季节,展现了春天的生机。接着,诗人以“剪綵为人,戴胜今朝又”引入节日的气氛,表现出一种欢庆的情绪。诗中描绘的女子刚刚醒来,依然对外界的喧闹感到不快,展现了她的娇羞与无奈。

“晓妆无力东风透”一句,既反映了清晨的美丽,又表现出一种淡淡的疲惫感,似乎在诉说着女子对生活琐事的感慨。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恋人,幽默地询问自己的身材变化,展现出轻松的情感基调。在最后,诗人通过“六博闺中誇胜手”展示了女子在闺房中的聪慧与灵动,表现出一种自信与优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女性的柔情,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细节的关注,令人感到温暖与愉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红日窥窗春意逗:早晨的太阳透过窗户,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生机勃勃。
  2. 剪綵为人,戴胜今朝又: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像往常一样为人们庆祝。
  3. 睡起尚嗔人语骤:女子刚起来就对周围喧闹的声音感到不满,反映出她的娇羞与不适。
  4. 晓妆无力东风透:早上的妆容因东风的轻拂而显得有些薄弱,暗示了她的倦怠。
  5. 轻暖轻寒浑似旧:温暖和寒冷的交替让人感觉一切仿佛回到了过去,充满怀旧之情。
  6. 笑问檀郎,验取腰肥瘦:女子调皮地询问恋人自己身材的变化,流露出甜蜜与俏皮。
  7. 六博闺中誇胜手:在闺房里下六博,展现了她的聪明与才艺。
  8. 鬓边不觉金钗溜:不经意间,鬓发旁的金钗滑落,表现出一种无意识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意比作“红日”,使得春天的气息更加生动。
  • 拟人:将“红日”和“东风”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轻暖轻寒”,形成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生机与女子的生活,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腻的观察,同时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基调。诗人通过幽默与温柔的笔触,展现了女性的情感世界与生活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剪綵:象征着喜庆与祝福。
  • 晓妆:象征着清晨的美丽与女性的柔美。
  • 六博:象征着智慧与娱乐。
  • 金钗:象征着女性的优雅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红日窥窗春意逗”中“红日”指的是: A. 夕阳
    B. 早晨的太阳
    C. 月亮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六博”是一种: A. 古代棋类游戏
    B. 饮酒活动
    C. 诗词交流
    答案:A

  3. “晓妆无力东风透”表现了女子的: A. 自信
    B. 疲惫
    C. 快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杨柳枝》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女性情感与生活细节,但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风格上更加婉约。
  • 温庭筠的《杨柳枝》:通过自然意象表现女性的柔情,侧重于对爱情的感慨,风格较为轻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