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尺高岩瀑布流,
振衣五月讶深秋。
莫言此子津梁倦,
卧听沧江日夜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高达千尺的悬崖上瀑布奔流而下,诗人在五月的时节竟然感受到深秋的气息。他不必在意这位“子津”对生活的疲倦与厌倦,只需卧下,静静地倾听沧江的流水声,日夜不息。
注释:
- 千尺高岩:高达千尺的山崖,形容山势险峻。
- 瀑布流:形容瀑布如流水般倾泻而下,声音如雷。
- 振衣:在风中抖动衣服,形容环境清新或气氛活跃。
- 五月:指农历五月,此时正值夏季。
- 讶:惊奇,感到意外。
- 深秋:指秋天的深处,通常是指气温变凉的时节。
- 津梁:指渡口或桥梁,象征生活的依靠与连接。
- 卧听:躺着聆听,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态。
- 沧江:指长江,象征奔流不息的生命力。
典故解析:
- 沧江:在古代文学中,长江常被用作象征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延续。
- 振衣:古语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清新与振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德琳,清代诗人,生平鲜有记载,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意境。
创作背景:
《卧佛岩》创作于诗人游历自然之际,受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感悟。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与哲思。开篇以“千尺高岩瀑布流”引入,画面感极强,瞬间将读者带入一幅山水画卷。接着“振衣五月讶深秋”,诗人用季节的对比来表现自然的奇妙与变化,令人感到惊奇与思索。
第三句“莫言此子津梁倦”,则引出一层哲理,诗人似乎在劝慰自己或他人,不必过于在意生活中的疲倦与困扰。最后一句“卧听沧江日夜流”,则是对生活态度的体现,诗人选择以一种闲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静心倾听自然的声音,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整首诗运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邃的哲理,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对生活淡然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尺高岩瀑布流:描绘自然奇观,营造出一种宏伟的气势,象征着生命的奔放与活力。
- 振衣五月讶深秋:通过季节的反差,表现出自然的不可捉摸与诗人的惊讶,暗含对自然变化的感悟。
- 莫言此子津梁倦:表达一种超然的态度,劝诫自己或他人不必迷失于生活的琐碎之中。
- 卧听沧江日夜流:展现出一种宁静的心境,倾听自然的声音,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与包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的心境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 对仗:诗句间的对称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类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淡定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壮丽与内心的宁静,传达出一种人生哲学:在繁忙与压力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岩:象征着伟岸与力量。
- 瀑布:象征着生命的奔放与激情。
- 五月: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沧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整体氛围,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与哲理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尺高岩”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山的险峻
- B. 河流的平缓
- C. 田园的宁静
-
诗人在五月感受到的是什么?
- A. 清凉的秋意
- B. 炙热的夏天
- C. 冷酷的冬天
-
“卧听沧江日夜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 A. 忧虑与烦恼
- B. 宁静与安详
- C. 急躁与不安
答案:
- A. 山的险峻
- A. 清凉的秋意
- B. 宁静与安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胡德琳的《卧佛岩》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之美,但胡德琳更侧重于对壮观景象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山水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