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兴》

时间: 2025-01-19 18:04:47

盈盈楼上仙家姝,绿波濯濯明芙蕖。

感君恩情玉连锁,罗襦击君双明珠。

青琐玲珑春夜永,为君閒调相思引。

琼树朝新璧月满,琴声未断肠先断。

剪剪轻寒袭春笋,金猊喷香薰袖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盈盈楼上仙家姝,
绿波濯濯明芙蕖。
感君恩情玉连锁,
罗襦击君双明珠。
青琐玲珑春夜永,
为君閒调相思引。
琼树朝新璧月满,
琴声未断肠先断。
剪剪轻寒袭春笋,
金猊喷香薰袖暖。

白话文翻译:

在高楼上,轻盈如仙女的女子,
水波荡漾,映照出明亮的荷花。
我感激你对我的恩情,如同玉石般紧密相连,
你的罗裙轻拂,宛若明珠在闪耀。
青色的丝绸在春夜的长久中显得玲珑,
为了你,我轻声调弄出相思的曲调。
琼脂树上新叶朝新,明月高挂,
琴声未断,我的心肠却已先行断裂。
春寒袭来,轻柔如剪,侵袭着初发的春笋,
金色的香炉喷出的香气,温暖了我的衣袖。

注释:

  • 盈盈:形容女子轻盈的样子。
  • :美丽的女子。
  • 濯濯:形容水流清澈。
  • 玉连锁:比喻深厚的情谊。
  • 罗襦:轻薄的衣裙。
  • 青琐:青色的丝绸,形容衣物精美。
  • 琼树:比喻美丽的树木,象征着美好事物。
  • 金猊:指香炉,喷香的炉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龙翰,宋代诗人,字元英,号骏游,生于富裕家庭,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吴龙翰的诗歌多描写自然、爱情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情感。

创作背景:

《寓兴》写于吴龙翰的青年时期,诗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寻,表现了当时社会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珍视。诗人可能受到周围环境、友人的激励而作此诗,寄托了他对美好情感的理想与追求。

诗歌鉴赏:

《寓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生动展现了春夜的美丽与情感的缠绵。诗的开头以“盈盈楼上仙家姝”描绘出一位美丽的女子,给人一种如仙子般的轻盈感觉,瞬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接着,诗人用“绿波濯濯明芙蕖”描绘出自然的清新,荷花在水波中摇曳,暗示爱情的清澈与美好。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女子深情的回忆和感激,尤其是“感君恩情玉连锁”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深厚情谊的坚固和珍贵。诗中的“青琐玲珑春夜永”则展现出春夜的宁静与悠长,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情感愈发浓烈。

最后几句“琴声未断肠先断”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琴声虽未停止,心中的感伤却已悄然蔓延,体现了爱情中的甜蜜与苦涩交织。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景抒情,情与景交融,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浪漫与渴望,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盈盈楼上仙家姝:描绘女子的轻盈与美丽,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
  • 绿波濯濯明芙蕖:水波清澈,荷花映衬,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纯洁。
  • 感君恩情玉连锁:表达对爱人恩情的感激,象征着深厚的情感。
  • 罗襦击君双明珠:用轻薄的衣裙比喻对方的美丽,暗示爱情的珍贵。
  • 青琐玲珑春夜永:描绘春夜的宁静,暗示对爱情的思念。
  • 为君閒调相思引:为爱人作曲,传达思念之情。
  • 琼树朝新璧月满:自然景象与爱情的结合,象征着美好的期望。
  • 琴声未断肠先断:琴声美妙,但内心的伤感更为深重。
  • 剪剪轻寒袭春笋:春寒侵袭,象征着爱情的脆弱与不稳定。
  • 金猊喷香薰袖暖:香气温暖人心,暗示爱情带来的温暖与安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仙子,荷花象征爱情的纯洁。
  • 拟人:琴声似乎有情感,暗示情感的深厚。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思念,揭示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探索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理想与渴望的高度。
  • 荷花:代表爱情的纯洁与美好。
  • 琴声:象征着情感的表达与沟通。
  • 春寒:暗示爱情的脆弱与不稳定。
  • 香气:象征着温暖与安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女子被比作什么? A. 仙子
    B. 花仙
    C. 明珠
    D. 月亮

  2. 诗中通过哪种意象表达了思念之情? A. 荷花
    B. 琴声
    C. 春寒
    D. 香气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友情
    B. 亲情
    C. 爱情
    D. 离别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借月光思乡,情感直接而浓烈;而《寓兴》则通过春夜的景象表达爱情的思念,情感层次更为丰富。
  • 《长恨歌》:白居易通过叙事的形式展现爱情的悲欢离合,与《寓兴》的抒情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故事性,后者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