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夜境》
时间: 2025-01-01 13:59: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池上夜境
白居易 〔唐代〕
晴空星月落池塘,
澄鲜净绿表里光。
露簟清莹迎夜滑,
风襟潇洒先秋凉。
无人惊处野禽下,
新睡觉时幽草香。
但问尘埃能去否,
濯缨何必向沧浪。
白话文翻译:
在晴朗的天空下,星星和月亮倒映在池塘里,水面清澈,绿意盎然,光影交错。露水覆盖的竹席在夜晚显得滑腻,微风习习,带来初秋的凉意。没有人打扰,野禽在安静的地方栖息,刚刚醒来的时候,幽幽的草香扑鼻而来。只是想问,尘埃能否去除,洗涤衣物何必去湍急的沧浪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晴空:指天气晴朗的天空。
- 星月:指星星和月亮,常用来描绘夜空的美丽。
- 澄鲜:清澈而鲜明。
- 露簟:露水湿润的竹席。
- 潇洒:形容风度洒脱,轻松自如。
- 幽草香:指宁静环境中草木散发的香气。
- 尘埃:比喻世俗的纷扰和烦恼。
- 濯缨:洗涤衣物,缨是帽子上的带子。
- 沧浪:比喻大江大海的波浪。
典故解析:
“濯缨何必向沧浪”中的“沧浪”出自《离骚》,意在表达人生的困扰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表达诗人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关注民生,常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池上夜境》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在繁忙的政治生活后,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池上夜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开篇用“晴空星月落池塘”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清澈明亮的意境,星空与水面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接下来,诗人通过“露簟清莹迎夜滑”描写夜晚的清新凉爽,竹席上露水的滑腻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亲和。
在这种宁静中,野禽在无人打扰的环境中栖息,诗人用“新睡觉时幽草香”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的沉醉。最后两句“但问尘埃能去否,濯缨何必向沧浪”则引发了对世俗烦恼的思考,诗人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纷扰,提出了内心的追求:不必为了洗净烦恼而奔波于遥远的地方。
整首诗以自然的意象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白居易温和而深邃的情怀,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洗涤和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空星月落池塘:描绘晴朗的夜空,星星和月亮投映在池塘中,营造出宁静而美丽的夜景。
- 澄鲜净绿表里光:水面清澈,绿色的水草在光影中显得鲜明,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露簟清莹迎夜滑:夜晚的竹席上沾满了露水,显得滑腻清亮,体现了夜的清新。
- 风襟潇洒先秋凉:微风拂来,带来初秋的凉意,诗人感受到自然的惬意。
- 无人惊处野禽下:在无人打扰的地方,野禽安静地栖息,展现了自然的和谐。
- 新睡觉时幽草香:刚刚醒来时,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香气,令人感到宁静。
- 但问尘埃能去否:诗人思考世俗的烦恼是否能够去除。
- 濯缨何必向沧浪:洗涤烦恼何必去遥远的沧浪,表明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晴空星月”与“澄鲜净绿”,形成整齐的对比。
- 比喻:将“尘埃”比作烦恼,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如“无人惊处野禽下”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美,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烦恼的思考,体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空:象征明朗的心境。
- 星月:代表宁静的夜晚与自然的和谐。
- 池塘: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 露簟:代表自然的清新与纯净。
- 野禽: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 幽草香:传达出自然的芬芳与诗人的安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露簟”指的是什么?
A. 竹席
B. 草席
C. 布帛 -
“但问尘埃能去否”中的“尘埃”比喻什么?
A. 自然
B. 烦恼
C. 财富 -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哪种情感的追求?
A. 爱情
B. 内心的宁静
C. 事业成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夜景,表达对历史的沉思;而《池上夜境》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反思。
- 《静夜思》:聚焦于孤独与思乡情绪,与《池上夜境》中对自然的赞美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以上资料有助于更深入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的背景与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