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兆京同年宿敬亭》

时间: 2025-01-19 17:43:47

不辨翠微色,秋山红叶重。

褰裳随去鸟,拄杖倚孤松。

人卧半床月,风传万岭钟。

晓攀天际阁,目断白云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王兆京同年宿敬亭
施闰章 〔明代〕

不辨翠微色,秋山红叶重。
褰裳随去鸟,拄杖倚孤松。
人卧半床月,风传万岭钟。
晓攀天际阁,目断白云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看不清翠绿的山色,只有秋山的红叶愈加鲜明。轻轻掀起衣裳,像随飞鸟而去;借助拄杖,依靠孤独的松树。人卧床上,半床的月光洒下,风中传来远处万山的钟声。清晨时,攀登高阁,目光所及,已远远看不见白云覆盖的高峰。

注释

  •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 褰裳:掀起衣裳,表达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 拄杖:用杖支撑,表示诗人年长或身体不适。
  • 孤松:孤独的松树,象征诗人的孤独情绪。
  • 半床月:床上的月光,形象地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 万岭钟:远处的钟声,增添了诗的意境。
  • 晓攀:清晨时攀登,表明诗人的行动与时间变化的关系。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感受,符合明代山水诗的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闰章,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隽永,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与友人王兆京共宿敬亭山时,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感受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山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体会。首句“不辨翠微色,秋山红叶重”,引人入胜,突显出诗人在秋天迷失于红叶之中,既表现出秋色的浓厚,也暗含一种迷惘的情绪。接下来的“褰裳随去鸟,拄杖倚孤松”中,诗人用轻松的动作与孤独的意象对比,揭示了内心的孤寂。夜晚的“人卧半床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孤独的氛围,月光的洒落似乎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最后的“晓攀天际阁,目断白云峰”则体现了诗人追求远大理想的情怀,尽管目光所及已是遥远的白云峰,带着一种向往和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构建出一种既清新又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辨翠微色:看不清翠绿的山色,暗示秋季的变化。
    • 秋山红叶重:秋天的红叶愈加浓厚,突出秋天的特质。
    • 褰裳随去鸟:轻掀衣裳,仿佛随飞鸟而去,表现自由的心境。
    • 拄杖倚孤松:借助拄杖,依靠孤松,反映了诗人的孤独。
    • 人卧半床月:月光照射在床上,营造出夜的静谧。
    • 风传万岭钟:远处钟声随风传来,增添了诗的幽静。
    • 晓攀天际阁:清晨时攀登高阁,象征追求与探索的精神。
    • 目断白云峰:目光遥望,已看不见白云覆盖的高峰,表现了对目标的追求和无奈。
  •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褰裳随去鸟”形象地表现了轻松的状态,同时对比了孤独与自然的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翠微:象征着清新的自然和生命的活力。
    • 红叶:代表着秋天的成熟与凋零,暗示人生的无常。
    • 孤松:象征孤独、坚韧的精神。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钟声:代表着岁月流逝与生命的回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不辨翠微色”中的“翠微”指什么? A. 绿色的山色
    B. 秋天的红叶
    C. 夜空的星光
    答案:A

  2. “晓攀天际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孤独的感慨
    答案:B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人生的无奈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A和B(综合选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对比施闰章与王维的山水诗,两者均描绘了自然之美,但施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王维则更具哲理性,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山水诗的美学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