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亭臯危叶乍经霜,
过尽惊鸿落吹长。
间上层楼待初月,
方壶残漏下三商。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亭台上,树叶刚刚遭遇霜冻,
经过的惊鸿在长风中轻轻落下。
我在楼上静静等待着初升的月亮,
时光如同漏斗,刚好过了三刻。
注释:
- 亭臯:指高台或亭子。
- 危叶:形容树叶高悬,似乎摇摇欲坠。
- 乍:突然、刚刚。
- 惊鸿:意指美丽的鸟,常用来比喻美人。
- 吹长:指长风吹来。
- 间:在此指“在”。
- 层楼:高楼。
- 初月:新月,初升的月亮。
- 方壶:指漏斗。
- 残漏:漏水的剩余部分。
- 三商:古代计时单位,三刻即一小时的三分之一。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惊鸿”一词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出自《红楼梦》中的“惊鸿一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约1030-1100),字子仲,号止庵,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象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个人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亭台、霜叶、惊鸿和初月等意象,展现了一个清冷而又美丽的秋日景象。开头两句通过“亭臯”和“危叶”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感觉,传达出秋天的寒意和孤寂。诗中提到的“惊鸿”则是对美的追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感伤。
接下来两句中,诗人通过“层楼待初月”的静谧场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最后一句提到的“方壶残漏”则暗示着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三商的计时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古老而悠远的意境。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又相互交织,既有对秋景的细腻描摹,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亭臯危叶乍经霜:高台上的树叶刚经历霜冻,显示了秋天的来临。
- 过尽惊鸿落吹长:美丽的鸟儿在长风中轻轻落下,象征着秋天的静谧。
- 间上层楼待初月:诗人在高楼上静静等待初升的月亮,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期待。
- 方壶残漏下三商:时间如漏斗般流逝,三刻的流逝让人感到时间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惊鸿”来比喻美丽,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秋天的霜、惊鸿和初月等意象交相辉映,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反映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亭台:象征高远与孤独,寓意诗人内心的情感。
- 霜叶:表现秋天的寒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惊鸿:象征美好与短暂,反映出诗人对美的追求。
- 初月:代表希望和新的开始,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方壶:象征时间流逝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惊鸿”指代什么? A. 美丽的鸟
B. 秋天的霜
C. 高楼 -
“方壶残漏”中“残漏”意指? A. 剩余的水
B. 时间的流逝
C. 破碎的壶 -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A. 春
B. 夏
C. 秋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月夜的孤独与思索,但更加豪放和洒脱。
- 杜甫《春望》:关注的是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