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和太师相公秋兴十首
作者: 夏竦 〔宋代〕
原文展示:
彤管少文堪约史,霜戈无艺可防边。
孟诸苍莽平台远,坐对秋光又一年。
白话文翻译:
这两只红色的笔管上字迹稀少,难以与史书相提并论;
霜冻的武器没有技巧,难以防守边疆。
孟诸的苍茫大地,遥远的平台,
我坐在这里,面对着秋天的阳光,又过了一年。
注释:
- 彤管: 红色的笔管,古代文人用来书写。
- 堪约: 可以约定、可以比拟。
- 霜戈: 冷霜覆盖的武器,象征边防的艰辛。
- 无艺: 没有技艺、没有才能。
- 孟诸: 指的是孟诸山,地势高远,苍茫辽阔。
- 苍莽: 形容草木茂盛,景色广阔。
- 平台: 高台,指视野开阔的地方。
- 秋光: 秋天的阳光。
典故解析:
- 孟诸: 出自《山海经》,指的是夷洲的某个地方,象征着遥远、辽阔的地方。
- 霜戈: 反映了古代边防的艰难,常常与历史上的战争与防守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及人生感悟,具有清新脱俗的特点。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季,诗人面对自然景色,感慨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边防的忧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诗人内心的挣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深思。开头的“彤管少文堪约史”,用笔管与史书的对比,反映出自己的无奈与对历史的叹息,似乎在说自己虽有文才,但在历史面前仍显得渺小。接着“霜戈无艺可防边”,则展现了边疆防守的困难,暗含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最后两句“孟诸苍莽平台远,坐对秋光又一年”,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坐对秋光的孤独与思索,似乎在问自己,在这无尽的时光里,自己究竟能留下什么。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彤管少文堪约史: 诗人用红色的笔管书写,字迹稀少,无法与浩瀚的史书相比,表达了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谦。
- 霜戈无艺可防边: 霜冻的武器没有技能,无法抵御外敌,反映出对国家边防的担忧。
- 孟诸苍莽平台远: 描绘孟诸的广阔与遥远,象征着无限的自然与人类的渺小。
- 坐对秋光又一年: 在秋天的光辉下,诗人感慨时间的流逝,表示对生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彤管”与“史”的对比,突显历史的深厚与个人成就的渺小。
- 意象: “霜戈”与“秋光”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了严酷的现实,后者则是温暖的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流逝的感慨与对边防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对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彤管: 代表文化与文采,象征着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 霜戈: 代表战争与防守,反映出社会动荡与国家安危。
- 孟诸: 象征辽阔的自然,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索。
- 秋光: 代表时间的流逝,带有一种忧伤与美好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彤管”指的是什么?
- A. 武器
- B. 笔管
- C. 书籍
-
“霜戈无艺”中的“艺”指的是什么?
- A. 文采
- B. 技能
- C. 艺术
-
诗中提到的“孟诸”象征着什么?
- A. 国家
- B. 自然的辽阔
- C. 人生的无常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夏竦的《和太师相公秋兴十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对国家和个人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但夏竦更多地关注自然与个人的反思,杜甫则是对现实困境的直接反映。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