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山
作者: 夏竦 〔宋代〕
三峰森翠倚云棱,
凝睇烟萝最上层。
八水乱分秦帝国,
四关空锁汉皇陵。
仙羊未起眠春草,
塞马初归放紫藤。
堪惜圣朝无傲吏,
夜来风月属间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色与历史背景。三座山峰如翠绿的森林般高耸入云,凝视着云雾中的藤萝,仿佛在最顶层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八条河流在此交汇,分割了秦帝国的疆域,四个关口空荡荡地锁住了汉朝的皇陵。山中羊未起床,春草依旧寂静,而边塞的马儿刚刚归来,紫藤花开得正好。可惜的是,此时的盛世却没有傲慢的官员,夜晚的风月仿佛都属于那些在此静修的僧人。
注释
- 森翠:形容山峰绿意盎然,森林繁茂。
- 凝睇:凝视、注视。
- 烟萝:云雾缭绕的藤萝。
- 八水:指华山周边的河流,象征着区域的分割。
- 秦帝国:指秦朝,强调历史的沧桑。
- 四关:指古代边防关口。
- 塞马:边塞的马,象征游牧生活。
- 圣朝:指盛世的朝代。
- 傲吏:指傲慢的官员。
- 风月:风景与月光,指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竦,字孟弦,号阮溪,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后期经历了南宋建立,作品多以山水、咏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兴盛时期,华山作为自然景观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诗人在此背景下抒发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华山》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与历史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华山及其周边历史的深刻理解。开篇即以“森翠”描绘出山峰的苍翠与雄伟,营造出一种壮观的视觉效果。接着,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历史变迁相结合,提到秦帝国的分裂和汉皇陵的孤寂,这不仅体现了地理的变化,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
在描绘春草与紫藤时,诗人以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自然的生机与宁静,形成了与前文历史的对比,突出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结尾处提到的“无傲吏”和“间僧”,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上深邃隽永,展现了诗人对华山的赞美和对社会的关怀,既有自然风光的赞颂,又有历史的沉思,形成了深刻的艺术效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峰森翠倚云棱”:描绘华山的三座高峰,形态如翠林般苍翠,突出其气势磅礴。
- “凝睇烟萝最上层”:细致描写了云雾中的藤萝,表现出诗人对景色的细腻观察。
- “八水乱分秦帝国”:提到华山周边的河流,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疆域的分割。
- “四关空锁汉皇陵”:关口的空荡,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无情。
- “仙羊未起眠春草”:描写春天的宁静,表现出自然的安详。
- “塞马初归放紫藤”:边塞的马儿归来,象征着生活的归属和安宁。
- “堪惜圣朝无傲吏”:表达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
- “夜来风月属间僧”:自然美景似乎都归于修行的僧人,表现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峰比作“森翠”,使人感受到其生机与活力。
- 对仗:如“八水乱分”“四关空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色赋予人的情感,增加了诗意。
-
主题思想:诗歌既表现了对华山自然美的赞美,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揭示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华山:象征着伟岸与巍峨的自然力量,令人敬畏。
- 八水与四关:代表着历史的分割与变迁,反映出政治的复杂。
- 春草与紫藤: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宁静的生活,展现自然的美好。
- 僧人:象征着清净与超脱,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峰森翠倚云棱”中的“翠”指的是什么? a) 蓝色
b) 绿色
c) 红色 -
“八水乱分秦帝国”中提到的“八水”是指什么? a) 山峰
b) 河流
c) 关口 -
诗中“塞马初归放紫藤”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安宁
c) 愤怒
答案:
- b) 绿色
- b) 河流
- b) 安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望岳》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和《华山》均描绘自然风光,但前者更侧重于表现抒情的孤独与壮阔,而《华山》则将自然与历史结合,展现了对政治和社会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