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四》

时间: 2025-01-01 12:38:57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白话文翻译:

孤独的鸿雁从海面飞来,池塘的波光都不敢去看。
侧面看见两只翠鸟,栖息在三珠树上。
那矫健的身影在珍贵的树梢,难道不怕金色的药丸吗?
华丽的衣服让人指指点点,光明的名声又让神灵厌恶。
如今我在这迷雾中游荡,打猎的人又在追求什么呢?

注释:

  • 孤鸿:指孤独的鸿雁,常用来象征孤独或漂泊。
  • 池潢:池塘和水域。
  • 双翠鸟:指两只翠绿色的小鸟,象征灵动和自由。
  • 矫矫:形容鸟类矫健的样子。
  • 金丸:可能指长生不老的仙丹,象征追求的虚幻。
  • 美服:华丽的衣服,可能暗指世俗的名利。
  • 弋者:指打猎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诗歌和文章闻名,尤其在政治上有显著成就,曾任宰相。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所作的诗歌系列,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这首诗创作于他经历了政治波折后,表达了他对孤独和名利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歌鉴赏: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四》是一首极具哲理性的诗作,诗中通过孤鸿的形象引发对孤独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开头的“孤鸿海上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漂泊感,鸿雁自海而来,似乎是对个人命运的隐喻。接着提到“池潢不敢顾”,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奈和无所适从,似乎在表达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则引入了自然的元素,翠鸟的出现象征着自由与希望,但同时又与“矫矫珍木巅”的对比,揭示出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内心却深藏恐惧与不安。“得无金丸惧?”一句,暗示对长生不老、名利的追求是否真的值得,表现出对虚幻理想的质疑。

最后两句则表现出诗人对当下迷茫状态的叹息,“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在这个迷雾中,打猎的人到底在追求什么?似乎在质问世人对于生活真正的追求是什么,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余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孤鸿海上来:孤独的鸿雁从海面飞来,象征着孤独与漂泊。
  2. 池潢不敢顾:池塘的水面波光闪烁,似乎让人不敢去打扰,暗示对平静与美好的向往。
  3. 侧见双翠鸟:偶然看到两只翠鸟,象征着自由与轻盈的生活。
  4. 巢在三珠树:翠鸟的巢在美丽的树上,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的栖息地。
  5. 矫矫珍木巅:矫健的身影在珍贵的树梢,暗示理想的高远与难以达到。
  6. 得无金丸惧?:对名利、虚幻理想的反思,是否值得追求。
  7. 美服患人指:华丽的衣服引起他人的指责,暗示世俗的目光与压力。
  8. 高明逼神恶:光明的名声也可能遭到神灵的厌恶,反映了成名的代价。
  9. 今我游冥冥:如今我在迷雾中游荡,感到迷茫与困惑。
  10. 弋者何所慕:猎人又在追求什么,反映出对世俗追求的思考与质疑。

修辞手法:

  • 比喻:孤鸿比喻孤独的心境,翠鸟象征自由。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连接,使诗歌更具情感。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孤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质疑世俗名利的价值,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孤鸿:孤独与漂泊的象征。
  • 翠鸟:自由与希望的象征。
  • 金丸:虚幻理想的象征,追求长生的代价。
  • 美服:世俗名利的象征,华丽的外表与内心的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九龄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孤鸿”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孤独与漂泊
    C. 名利

  3. “金丸”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真实的财富
    B. 虚幻的理想与追求
    C. 自然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张九龄《感遇》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但王维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张九龄则更多地反思内心的挣扎与世俗的压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