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一》

时间: 2025-01-17 09:43:35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白话文翻译:

兰叶在春天生机勃勃,桂花在秋天洁白如玉。
欣欣向荣的生机,正是因为你而成为了佳节。
谁知道那些栖息在林中的人,听到风声就心满意足。
草木也有自己的本心,何必去渴求美人来折取?

注释:

  • 兰叶:指兰花的叶子,象征着高雅和清香。
  • 葳蕤:形容植物茂盛繁茂的样子。
  • 桂华:指桂花,象征着秋天的美丽。
  • 皎洁:形容洁白光亮的样子。
  • 欣欣:形容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样子。
  • 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引申为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 林栖者:指隐居于林中的人,象征隐逸者。
  • 草木有本心:草木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愿望,隐喻自然的独立性。

典故解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一种自然的独立精神,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尤其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强调“无为而治”,以及回归自然的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在诗歌创作上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特别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他的诗作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态度,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感遇十二首·其一》是一首表现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兰叶与桂花的描写,表现出春秋两季的美丽,象征着生命的生机与成熟。这种生机不仅体现在植物上,也映射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中。诗中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这美好的时节,隐居在林中的人,听着风声,感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似乎已然满足。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以草木的本心为切入点,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诗人用自然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反映出一种对世俗事物的超然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这一思想与道家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自然的本质和人应有的态度。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寓意深远,既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引发人们对人生、自然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兰叶春葳蕤:春天的兰叶生机勃勃,象征着春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2. 桂华秋皎洁:秋天的桂花如同洁白的玉石,传达出秋天的清新与宁静。
  3. 欣欣此生意:描绘出生命的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状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4. 自尔为佳节:生活的美好时刻正是因为自然的存在而显得更加美丽。
  5. 谁知林栖者:探讨隐居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对自然的享受与满足。
  6. 闻风坐相悦:听到风声就感到愉悦,表现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7. 草木有本心:强调草木有自己的情感,象征自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8. 何求美人折:质问为何要依赖他人,表达对自然与内心满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叶和桂华比作生命的象征,展现自然之美。
  • 拟人:草木被赋予了情感,强调自然的灵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通过描绘春秋的美丽和隐居者的宁静,诗人传达了追求内心满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思想。

意象分析:

  • 兰叶:象征高雅与生机。
  • 桂华:象征美丽与纯洁。
  • 林栖者:象征隐逸者,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 草木:象征自然的独立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兰叶”象征着什么? A. 哀伤
    B. 高雅与清香
    C. 富贵

  2. “草木有本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A. 自然的依赖性
    B. 自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C. 对世俗的渴求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权力的追求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C. 对金钱的贪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两首诗都有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但王维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张九龄则更侧重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