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城的明月,清澈而明亮,照耀着万里江河。作者思念的人,如同在梦中相见,彼此在庭院中遥望。月光洒在青苔上,露水晶莹剔透,黄叶在微风中萧瑟飘落。含情的心意却无法表达,只能让桂花默默凋零。
注释:
- 清迥:清晰而遥远,形容月亮明亮而高远。
- 流光:流动的光,指明月的光辉。
- 所思:所思念的人。
- 如梦里:如同在梦中一般,表达思念的朦胧与遥远。
- 相望:彼此遥望,表达思念之情。
- 皎洁:光洁明亮,形容露珠的清澈。
- 青苔:生长在石头或地面上的绿色植物,象征清幽。
- 萧条:形容凋零,寂寞的样子。
- 含情不得语:心中满含情感却无法言表。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桂华”一词常与中秋、思念有关,代表着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诗词清新、风格婉约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秋夕望月》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力强盛,社会安定。诗人或许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面对明月,思念远方的友人或亲人,因而写下这首诗。
诗歌鉴赏:
《秋夕望月》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通过对江城月的描绘,张九龄将明月与思念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幅清丽的秋夜画卷。开头两句“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描绘了明月的清澈与广阔,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似乎在提醒读者:即使身处不同的地方,明月也连接着彼此的心灵。
紧接着,诗人通过“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进一步深化了思念的情感。思念的人在梦中相遇,显得既清晰又模糊,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孤寂与清冷,青苔与露水的清新,和黄叶随风飘零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却无法言说的无奈。这种无言的思念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孤独与遗憾,仿佛桂花也因思念而凋零,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失去与对故人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明月、青苔、黄叶等意象,营造出一个既美丽又哀伤的秋夜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迥江城月:描写月亮的清澈和高远,突出其明亮。
- 流光万里同:表达月光照耀千里,象征着共同的思念。
- 所思如梦里:思念的人如同梦中相见,生动表现思念的朦胧。
- 相望在庭中:彼此遥望,突出距离感与思念之情。
- 皎洁青苔露:清晨的露珠在青苔上闪烁,表现自然的清新。
- 萧条黄叶风:黄叶在风中凋零,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含情不得语:满心情感却无法表达,反映出无奈之情。
- 频使桂华空:思念的情感使得美好的桂花凋零,象征着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所思如梦里”将思念比作梦境,表达了思念的虚幻。
- 拟人:桂花被赋予情感,暗示思念的悲苦。
- 对仗:如“清迥”“流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明月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念与团圆。
- 青苔:代表清幽与宁静。
- 黄叶:象征凋零与失落。
- 桂花:与中秋、思念紧密相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流光万里同”指的是什么?
- A. 明月的光辉
- B. 江城的景色
- C. 诗人的思念
- D. 秋天的夜晚
-
“含情不得语”的意思是:
- A. 能够表达情感
- B. 无法言说的思念
- C. 说出心中所想
- D. 不想表达情感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之情,但更侧重于兄弟情感。
- 《静夜思》:通过月亮引发的思乡情,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