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
时间: 2025-01-04 08:4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
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
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
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
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白话文翻译
秦始皇求仙之术,但为何偏偏选择骊山?他在中年时已无所成就,现在这里适合再次来寻求。劳役如雷奔涌,珍稀之物也在这里聚集。百姓无依无靠,赤衣人相互追逐。人们怨恨神灵,身死之后宗族也随之覆灭。土地崩裂,天下失去,龙斗入函谷关。国家被项羽屠戮,君王与华元同样遭受屠戮。最初发掘之事源于楚国,最终焚烧则因牧羊之事。宰相讨论提拔贤才,中阿对桓公感到惋惜。听闻关于秦的故事,心中感慨空无一物。
注释
- 骊山:指位于陕西省的骊山,是秦始皇的陵墓所在地。
- 徒役:指劳役,指无偿的劳动。
- 黔首:指百姓,尤其是指贫苦的百姓。
- 赭衣:指穿着赭色衣服的人,古代通常指官吏或士兵。
- 土崩失天下:形容国家的崩溃与动乱。
- 龙斗入函谷:指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和冲突,象征着混乱和斗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九龄,字子容,唐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曾任宰相。其诗风清新典雅,尤其擅长五言律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在诗中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当时政治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秦始皇求仙的故事为引子,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张九龄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了暴政的后果与民众的苦难。他描绘了一个求仙者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出对权力的冷酷与对生命的无情。诗中“人怨神亦怒”的句子,传达了对神明的不满与对统治者的控诉,体现了人民对不公命运的愤怒和无助。历史的轮回与人性的悲哀在诗中交相辉映,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揭示了秦始皇寻求长生的欲望与选择骊山的荒唐。
- 第三、四句描绘了为此而劳作的百姓的痛苦与无助。
- 第五、六句则表达了人们对统治者的怨恨与国家覆灭的悲惨景象。
- 后面的句子通过历史的回顾,展示了权力交替与民众命运之间的关系。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与反讽的手法,通过对秦始皇与百姓的不同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题。
- 比喻“土崩失天下”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动乱的景象。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揭示了专制统治带来的悲剧,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意象分析
- 骊山:象征着权力与死亡的结合。
- 雷奔:象征着劳役与无情的命运。
- 龙斗:象征着混乱与斗争,是国家动荡的体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秦始皇为何选择骊山作为求仙之地?
- A. 这里环境优美
- B. 这里有许多珍贵物品
- C. 这里是他出生地
- D. 这里是名山
-
诗中提到“黔首”指的是谁?
- A. 官员
- B. 贵族
- C. 百姓
- D. 战士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两者同样表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但张九龄的诗更显沉重与悲凉,而李白的诗则多了一份豪情与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解读》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