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抵建郡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1:07:29

烽火移家各一方,他乡翻觉胜家乡。

昔年奔走同辛苦,此日亲朋半死亡。

孰肯预为身后计,那堪回忆少年场。

繁华历尽风情减,况复苍苍两鬓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抵建郡 其二
烽火移家各一方,
他乡翻觉胜家乡。
昔年奔走同辛苦,
此日亲朋半死亡。
孰肯预为身后计,
那堪回忆少年场。
繁华历尽风情减,
况复苍苍两鬓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离开故乡,身处异地的感受。战争使得家庭分离,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地方生活,远离故乡的他乡竟让人感到比故乡更好。回想往昔,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如今却有一半的亲朋好友已经离世。谁又愿意为未来做打算呢?回忆起年轻时的场景,令人心痛。经历繁华之后,内心的情感也因此减淡,何况如今头发已经斑白。

注释:

  • 烽火:指战争,烽火连天的状态。
  • 他乡:外地,异乡。
  • 奔走:比喻辛勤劳作,奋斗。
  • 预为身后计:为身后(未来)做打算。
  • 苍苍:形容年老,白发。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烽火”一词可联想到历史上多次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如唐代安史之乱、宋代的金兵入侵等。此外,诗中提到的“亲朋半死亡”也反映了历史上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破坏和离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凤纪,清代诗人,生于战乱年代,诗作多反映个人经历与社会动荡。其作品常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诗人因战火而离家,面对家乡的破碎与亲友的离世,心中充满无奈与愁苦,故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故乡与他乡的感受,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提到“烽火移家各一方”,直接引入了战乱带来的影响,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接下来,诗人感叹在他乡的生活竟比故乡更美好,显示了对家乡的复杂情感。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回忆起昔日与友共度的艰辛岁月,现今却只有亲友的离世,令人心生惋惜。

“孰肯预为身后计”一句,表现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抒发了对年轻时光的深切怀念。最后两句“繁华历尽风情减,况复苍苍两鬓霜”更是将个人的悲哀与时光的流逝结合,传达出对人生的感叹。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凝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烽火移家各一方:战争使得家庭分散,居无定处。
  2. 他乡翻觉胜家乡:在外的生活似乎更让人感到安慰。
  3. 昔年奔走同辛苦:回忆起曾经的拼搏与奋斗。
  4. 此日亲朋半死亡:如今却只有一半的朋友和亲人还在。
  5. 孰肯预为身后计:谁会为未来做打算呢?
  6. 那堪回忆少年场: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令人心痛。
  7. 繁华历尽风情减:经历过繁华后,内心的情感减淡。
  8. 况复苍苍两鬓霜:如今已是白发苍苍,感叹人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烽火移家”和“他乡翻觉”,形成对比。
  • 比喻:将人生的变迁比作“繁华”,强调时光流逝的无情。
  • 拟人:把“回忆”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亲友离世的惋惜,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乱。
  • 他乡:意指离开的地方,代表着陌生与孤独。
  • 少年:象征美好的过去,青春与希望。
  • 苍苍:象征年老,反映人生的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战争的胜利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未来的希望
    • D. 对自然的描写
  2. “孰肯预为身后计”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谁愿意为未来做打算
    • B. 每个人都在计划未来
    • C. 未来充满希望
    • D. 过去的事情不重要
  3. 诗中提到的“亲朋半死亡”反映了什么?

    • A. 亲友的生活幸福
    • B. 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离散
    • C. 诗人的财富增加
    • D. 人生的美好回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 杜甫《春望》:在战乱中对个人与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两首诗都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亲友的思念,但杜甫更偏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刘凤纪则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