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东武会流杯亭。上巳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邞淇水入城》
时间: 2025-01-01 12:47: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东武会流杯亭
苏轼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
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
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试向江头觅。
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
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白话文翻译
东武南城的新堤上,初春的涟漪轻轻荡漾。
隐约可见长林高阜,红花与碧草交织。
枝头上的残花已经被风吹尽,与你一起试着去江边寻找春天的痕迹。
想问前方还有多少春光,恐怕只剩三分之一。
官场上的事,何时才会结束?
外面的风雨,不会再有太多的日子。
我们相约在曲水边,满城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出来游玩。
你难道不知道兰亭修禊的盛况吗?当时坐在那里的都是豪杰逸士。
而如今修竹满山阴,只留下空空的遗迹。
注释
- 东武南城:指东武城的南边,特指某个地理位置。
- 新堤固涟漪初溢:指新修的堤岸上,水波初起。
- 隐隐遍长林高阜:隐约可见长满树木的高丘。
- 卧红堆碧:形容红花和绿草交织的景象。
- 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询问春天还有多少,似乎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
典故解析
- 兰亭修禊:指东晋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修禊之事,成为古典文人雅集的典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细腻的描摹。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上巳节,正值春光明媚之时,诗人怀念往昔的欢聚,感叹时光荏苒,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美景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苏轼的《满江红》充满了春日的气息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诗人通过对东武南城春景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新堤上初起的涟漪、隐约的长林和盛开的花朵,营造出一幅美丽的春日图景。诗人在此景中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思考,特别是对曾经盛况的追忆,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对友人相聚的渴望。
诗中引用兰亭修禊的典故,进一步增强了对往日的怀念之情。兰亭的盛会是文人雅士的聚会,代表着高雅的生活和文化的交流,而如今只剩下空空的竹林,似乎在感叹着光阴的无情。诗人用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具有深厚的情感力量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描写了春水初涨的景象,给人以生机的感觉。
- 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生动形象。
- 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试向江头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春天的寻找。
- 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感慨春光即将逝去,时光匆匆。
- 官里事,何时毕:流露出对官场事务的无奈与烦恼。
- 风雨外,无多日:暗示时光易逝,外界环境变化的无常。
- 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描绘了游玩的热闹场景。
-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引入典故,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 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感叹往昔的美好已成回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美好的事物,以突出其生机与活力。
- 对仗:如“卧红堆碧”,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使自然景物更具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美景,表达了对友人和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诗中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水: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着新的开始与变化。
- 残花: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珍惜。
- 兰亭:象征文人雅集,代表着文化的积淀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新堤固涟漪初溢”指的是什么现象?
- A. 春水上涨
- B. 冬雪融化
- C. 夏雨初降
- D. 秋风萧瑟
-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提到的是什么?
- A. 一次宴会
- B. 一次春游
- C. 一次文人雅集
- D. 一次祭祀活动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更侧重于山水之美。
- 《春望》:对春天的描绘中,夹杂了对国事的忧虑,情感基调略显沉重。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苏轼的《满江红》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而其他诗作则更突出社会背景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