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贡父独直省中》

时间: 2025-01-06 14:08:52

明窗畏日晓先暾,高柳鸣蜩午更喧。

笔老新诗疑有物,心空客疾本无根。

隔墙我亦眠风榻,上马君先锁月轩。

共喜早归三伏近,解衣盘礴亦君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刘贡父独直省中
苏轼

明窗畏日晓先暾,高柳鸣蜩午更喧。
笔老新诗疑有物,心空客疾本无根。
隔墙我亦眠风榻,上马君先锁月轩。
共喜早归三伏近,解衣盘礴亦君恩。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明亮窗户畏惧早晨的阳光,柳树高耸,蝉鸣声在午后愈发喧闹。
我笔耕已久,写下的新诗似乎有某种实质,心情空旷却又无法把握本无根的思绪。
隔墙之处我也在风中睡觉,你却先上马锁住了月光的车轩。
我们共享早归的喜悦,三伏天即将到来,解开衣衫的舒适也是你的恩惠。


注释:

  • 明窗:形容窗户明亮,光线充足。
  • 畏日晓先暾:畏惧日出前的光辉。
  • 高柳:高大的柳树。
  • 鸣蜩:蝉鸣声。
  • 笔老新诗:指自己写诗的技艺已老,但仍在创作新诗。
  • 心空客疾:心中空虚,像是外来的疾风。
  • 无根:没有根基、基础。
  • 隔墙:墙壁隔开。
  • 锁月轩:形容关上窗户,锁住月光的房屋。
  • 三伏:指夏季炎热的时期。
  • 解衣盘礴:解开衣服,享受凉快的感觉。

典故解析:

  1. 月轩:古代文人常以月亮为象征,寓意清幽、高洁的情感。
  2. 三伏:指夏季最热的时节,常用来表达酷暑和人们渴望凉快的心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词曲成就斐然,尤其以豪放洒脱、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环境清幽而人心惬意。他与友人刘贡父的交往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和个人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篇以“明窗畏日晓先暾”引入,描绘出清晨初升的阳光照射进明亮的窗户,传达出一种清新的气息。诗中提到“高柳鸣蜩午更喧”,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午后氛围,蝉鸣声隐喻着夏日的热烈与生动。

接下来的“笔老新诗疑有物,心空客疾本无根”则体现了诗人对创作的反思与困惑,尽管年岁渐长,写作依然充满激情,但内心却感到一种空虚和无根的失落。这种心情常常伴随着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现实的不满。

“隔墙我亦眠风榻,上马君先锁月轩”则展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尽管有物理上的隔阂,但内心的交流依然紧密,表达了对友人关心的温暖。

最后一句“共喜早归三伏近,解衣盘礴亦君恩”则是对即将到来的夏季的期待,享受轻松与友谊带来的愉悦,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怀,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丰富,展现了苏轼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的情感,既有对生活的思考,也有对友谊的珍惜,充分体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窗畏日晓先暾:清晨的窗户明亮,却又畏惧到来的阳光。
  2. 高柳鸣蜩午更喧:高大的柳树下,蝉鸣声在午后愈加喧闹。
  3. 笔老新诗疑有物:我虽然年老,写下的新诗却仿佛有实际的内容。
  4. 心空客疾本无根:内心空虚,像外来的疾风无根无基。
  5. 隔墙我亦眠风榻:我在隔墙的另一边,亦在风中安然入睡。
  6. 上马君先锁月轩:你却已经骑马走了,锁住了窗外的月光。
  7. 共喜早归三伏近:我们共同欢喜,早归的日子即将来临。
  8. 解衣盘礴亦君恩:解开衣裳的清凉也是你给予我的恩惠。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空客疾”将心情比作疾风,形象生动。
  • 对仗:如“明窗畏日”与“高柳鸣蜩”形成对比。
  • 拟人:如“锁月轩”赋予了窗户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反映了内心的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 明窗:象征光明与希望。
  • 高柳:象征坚韧与生命力。
  • 蜩鸣:象征夏天的喧闹与繁忙。
  • 月轩:象征清幽与浪漫。
  • 三伏:象征炎热与渴望凉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苏轼的“明窗畏日晓先暾”中“明窗”指的是什么?

    • A. 亮丽的窗户
    • B. 古老的窗户
    • C. 破旧的窗户
    • D. 彩色的窗户
  2. 填空题:诗中提到“高柳鸣蜩午更喧”,这里的“鸣蜩”指的是_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对/错)

答案:

  1. A
  2. 蝉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次韵刘贡父独直省中》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但苏轼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李白则多体现孤独与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集》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