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壬午杂诗
不逆凶渠诈,当须报使回。
君恩固宽大,虏意每嫌猜。
义举初难废,兵端莫浪开。
要知情伪审,往事验方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面对险恶的环境和欺诈时,必须及时回报使者的心意。君主的恩惠宽大,但敌人的心思却总是充满猜疑。义举的行为虽然难以放弃,但在战事未明之前,不应轻易出兵。要想了解真假情感,往昔的经历才是最好的鉴别标准。
注释:
- 凶渠诈:指险恶的环境和阴险的计谋。
- 报使回:回报使者的恩情。
- 君恩:君主的恩惠。
- 虏意:敌人的意图。
- 义举:正义的行为或举动。
- 兵端:出兵的事情。
- 情伪审:审查真实与虚假的感情。
- 往事验:通过过去的事情来验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冠卿,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以其诗词风格独特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壬午年,可能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战争情况有关。诗中表现出对国家与君主的忠诚,同时也流露出对敌人及其阴险行为的警惕。
诗歌鉴赏:
《壬午杂诗》是杨冠卿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杂诗,诗中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忠诚的思考。首句“不逆凶渠诈”直接点出社会的险恶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暗示在这样的环境中,唯有真实的情感和回报才能维护生存的安全。诗中提到的“君恩固宽大”则表现出对君主恩宠的感激,同时也反映出对权力的不安和敌意的警惕。
接下来的“义举初难废,兵端莫浪开”表达了对正义行为的坚守,即使在困境中也不应轻言放弃,同时提醒人们在未明之事上不要轻易出兵。最后一句“要知情伪审,往事验方来”则进一步强调了对情感真伪的辨识,通过对往事的反思来判别当下的真实情感。
整首诗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对未来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逆凶渠诈:面对险恶的环境,不能违背良知。
- 当须报使回:应当及时回报使者的恩情。
- 君恩固宽大:君主的恩惠固然宽广。
- 虏意每嫌猜:但敌人的意图总是充满猜疑。
- 义举初难废:正义之举一开始是难以放弃的。
- 兵端莫浪开:在战争未决之前,不应随意出兵。
- 要知情伪审:要明白真情与伪情的辨别。
- 往事验方来:应通过过去的经历来验证真伪。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君恩固宽大,虏意每嫌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人际关系比作“凶渠”,形象地表现出险恶的环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忠诚、正义和人性复杂性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君主的支持,同时对敌人的阴险和社会的不安感的警惕,反映出在复杂环境中应持有的态度和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凶渠:象征险恶环境,代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
- 君恩:象征着权力的恩惠,代表着对国家的忠诚。
- 虏意:象征着敌人,代表着对外部威胁的警惕。
- 义举:象征正义,代表着坚持原则的勇气。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不逆凶渠诈”中的“凶渠”指的是: A. 安全的地方
B. 险恶的环境
C. 和平的局面
D. 友善的关系 -
诗中提到“君恩固宽大”,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君主的恩惠很小
B. 君主的恩惠很宽广
C. 君主不在乎恩惠
D. 君主的恩惠需要回报 -
“兵端莫浪开”中“兵端”指的是: A. 军队的士兵
B. 出兵的事情
C. 战争的结束
D. 和平的谈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表现战乱中的对国家的忧虑和思考。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反映历史的沉思和对往事的回忆。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壬午杂诗》都表现了诗人对国家与历史的思考,杜甫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反映出国破山河的悲痛,而杨冠卿则更强调在复杂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与忠诚。两者共同展现出诗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思想与情感。
参考资料: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 《宋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