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有感(七首)
作者: 刘基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焚书千古讶嬴秦,
逃难茫茫走缙绅。
尚忆商山近京洛,
白头容得采芝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尤其是焚书坑儒的事件让人震惊。经历了无尽的逃难,诗人回忆起商山的宁静与美好,白发苍苍的他仍能渴望采摘芝草,寄托了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注释:
- 焚书: 指焚烧书籍,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
- 千古: 形容时间久远,历经千年。
- 嬴秦: 指的是秦始皇,姓嬴名政。
- 逃难: 逃避战乱或困境。
- 茫茫: 茫然无措,形容无边无际的感觉。
- 缙绅: 指士人或有地位的人。
- 商山: 在今陕西省,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
- 采芝人: 传说中的采药者,象征隐逸生活。
典故解析:
“焚书千古”提到的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极端措施,书籍的毁灭象征着文化的压制和历史的遗忘。“商山”则与道教文化相关,是追求隐逸生活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梦得,明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历史动荡的背景下,诗人感受到文化被压制的痛苦,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与个人命运的感慨。开头提到的“焚书千古”不仅让人感到震惊,更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诗中的“逃难茫茫”呈现出一幅困苦的生存画面,表达了知识分子在动乱时代的无奈与迷惘。随后,作者通过“尚忆商山近京洛”的回忆,展现了对往昔宁静生活的向往,商山的意象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最后一句“白头容得采芝人”则更具哲理性,白头苍苍的诗人,尽管身处困境,依然期望能够享受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体现出一种超脱的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焚书千古讶嬴秦”通过历史事件引入,表达对秦始皇焚书的震惊与愤慨。
- 第二联“逃难茫茫走缙绅”描绘了士人因战乱而不得不逃离的无奈情景。
- 第三联“尚忆商山近京洛”通过回忆商山的美好,表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第四联“白头容得采芝人”则是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虽已白头,但心中依旧存有理想。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焚书”比喻文化的毁灭。
- 反复:诗中的“逃难”与“尚忆”形成对比,展现出人们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焚书: 文化压制的象征。
- 逃难: 战乱与动荡的象征。
- 商山: 代表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 采芝人: 寓意追求自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焚书千古”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 A. 汉朝的焚书
- B.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 C. 唐朝的禁书
- D. 明朝的焚书
-
“缙绅”指的是:
- A. 平民百姓
- B. 有地位的士人
- C. 农民
- D. 商人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刘基的诗更倾向于对历史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和谐美。两者都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