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潘仲达二首 其一 东风沛甘雨,百物一时好。江南桃李尽,红紫到百草。道傍负担子,寒食归祭祷。念我淮上丘,三年不躬扫。
白话文翻译:
东风带来了丰沛的甘雨,万物一时间都显得美好。江南的桃李花已经凋谢,红紫色的花瓣覆盖了百草。路旁挑担的孩子们,在寒食节回家祭拜祈祷。我思念着淮河边的坟墓,已经三年没有亲自去扫墓了。
注释:
东风:春天的风。 沛甘雨:丰沛的甘霖,指春雨。 百物:指各种植物。 江南:指中国南方的地区。 桃李:指桃树和李树的花。 红紫:指花瓣的颜色。 道傍:路旁。 负担子:挑担的孩子。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传统上要扫墓祭祖。 淮上丘:淮河边的坟墓。 躬扫:亲自扫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首诗是张耒写给友人潘仲达的两首诗中的第一首,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张耒远离家乡,长期未能回家扫墓的情况下。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家乡和已故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东风、甘雨、桃李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日风光。然而,诗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沉浸在春天的美好之中,而是通过对路旁挑担孩子的描写,引出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诗的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淮河边坟墓的思念之情,以及因长期未能亲自扫墓而感到的愧疚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风沛甘雨,百物一时好。——东风带来了丰沛的甘雨,使得万物一时间都显得美好。
- 江南桃李尽,红紫到百草。——江南的桃李花已经凋谢,红紫色的花瓣覆盖了百草。
- 道傍负担子,寒食归祭祷。——路旁挑担的孩子们,在寒食节回家祭拜祈祷。
- 念我淮上丘,三年不躬扫。——我思念着淮河边的坟墓,已经三年没有亲自去扫墓了。
修辞手法:
- 拟人:东风“沛”甘雨,赋予东风以人的动作,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丰沛。
- 对比:江南桃李的凋谢与红紫到百草的覆盖形成对比,突出了春天的变化。
- 直抒胸臆: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和愧疚,情感真挚。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已故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因长期未能亲自扫墓而感到的愧疚和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春天的象征,带来生机和希望。
- 甘雨:春雨的甘甜,滋润万物。
- 桃李:春天的花朵,象征美好和短暂。
- 红紫:花瓣的颜色,象征春天的绚烂。
- 寒食:传统节日,与扫墓祭祖相关,引发对家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东风沛甘雨”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江南桃李尽”意味着什么? A. 桃李花开得很好 B. 桃李花已经凋谢 C. 桃李树被砍伐 D. 桃李树生病了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春天的喜爱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朋友的感激 D. 对工作的厌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王维的《相思》:通过对红豆的描绘,表达了深切的相思之情。
诗词对比:
- 张耒的《与潘仲达二首 其一》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前者是对家乡的思念,后者是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生平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