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村景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黄昏吹角闻呼鬼,
清晓持竿看牧鹅。
蚕上楼时桑叶少,
水鸣车处稻苗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的日常生活情景。黄昏时分,听到号角声和呼唤的鬼魂;清晨时,拿着鱼竿去看牧鹅。蚕在楼上时,桑叶已经不多;而在水边的稻田里,稻苗却长得茂盛。
注释
字词注释
- 吹角:吹响号角,古时常用于传递信息或召集人。
- 呼鬼:指村子里传来的呼喊声,可能是一种地方习俗或夜间的农事活动。
- 持竿:拿着渔竿,指钓鱼。
- 牧鹅:放养鹅,指农民在乡村中饲养家禽。
- 蚕上楼:蚕在楼上养殖,指桑蚕业。
- 桑叶少:桑树叶子少,意味着养蚕的食物不足。
- 水鸣车处:水边的车,指水车,用于灌溉。
- 稻苗多:稻苗长得旺盛。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宋代农村的生产生活状态,如养蚕和稻作,表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约1090—1132),字仲明,号山谷,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作品常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村景》写于宋代,那个时期农业社会逐渐稳定,农村生活的描绘成为许多文人诗作的主题。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村景》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诗,诗中通过四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展现了黄昏与清晨的对比,表现出乡村宁静而又生动的日常。首句“黄昏吹角闻呼鬼”,用“吹角”和“呼鬼”两种意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略显阴郁的氛围,仿佛在暗示着乡村的某种传统或习俗。而“清晓持竿看牧鹅”则转变了情境,清晨的生活显得更加温馨和安宁,渔者与鹅群的和谐画面,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惬意。
后两句“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则深入描绘了农村生产的细节。桑叶的稀少暗示着蚕业的困境,而稻苗的丰盛则表现了水稻生产的兴旺。诗人通过这两种对比,传达了农村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体现了对自然与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用词简洁,却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的细腻,使得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昏吹角闻呼鬼:黄昏时分,听到号角声和人们的呼喊,营造出一种神秘的乡村气氛。
- 清晓持竿看牧鹅:清晨,手持渔竿,观看放养的鹅群,展现了宁静的乡村生活。
- 蚕上楼时桑叶少:蚕在楼上养殖,但桑树的叶子已不多,暗示了养蚕的困境。
- 水鸣车处稻苗多:水车旁,稻苗茁壮成长,表现出农业生产的丰收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黄昏与清晨、蚕与稻苗的对比,形成了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多样性。
- 拟人:通过“水鸣车”,赋予水车以声音,使得景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也反映了农村生产的真实状态,体现了对传统农业生活的珍惜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昏: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带有一丝神秘与宁静。
- 清晓:清晨的象征,代表新的开始与希望。
- 蚕:象征着农村的传统产业,寄托着农民的辛勤与希望。
- 稻苗:象征着丰收与未来,体现了农田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生活的画卷,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生命和劳动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描述了黄昏的情景?
A. 清晓持竿看牧鹅
B. 黄昏吹角闻呼鬼
C. 水鸣车处稻苗多
D. 蚕上楼时桑叶少 -
诗中提到的“水鸣车”主要与哪项农业活动有关?
A. 养蚕
B. 钓鱼
C. 灌溉
D. 牧鹅 -
诗中对比了哪两种事物?
A. 黄昏与清晓
B. 蚕与稻苗
C. 号角与呼喊
D. 牧鹅与桑叶
答案
- B
- C
- A,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乡愁与自然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乡村四月》(韦应物):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细腻场景,与《村景》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村景》与《静夜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情感,但《村景》更侧重于乡村生活的细节描写,而《静夜思》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与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