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
时间: 2025-01-07 22:22: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
——陈与义
不读远游赋,放怀兹地宜。
云山绕窗户,万态争纷披。
世故日已远,风水方逶迤。
倚杖夜来雨,东山烟散迟。
人间许长史,不与此心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游的无意和对眼前美景的珍惜。作者不再阅读《远游赋》,而是将心情放在了此地。窗外云山环绕,万千景象争相展现。世俗的纷扰已经远去,山水的风光才显得悠长。夜晚的雨声伴随着倚杖而坐,东山的烟雾渐渐散去,时光显得迟缓。人间的长史(历史)与我无缘,心中却有另一番期盼。
注释
- 不读远游赋:指不再读李白的《远游赋》,表达对游历的厌倦。
- 放怀兹地宜:意为在此地放开心情是合适的。
- 云山绕窗户:形容窗外的云山环绕,景色优美。
- 万态争纷披:指各种景象争相显现,形态各异。
- 世故日已远:表达对世俗事物的远离和淡漠。
- 风水方逶迤:形容山水的延绵与流畅。
- 倚杖夜来雨:夜晚依靠手杖,听着细雨的声音。
- 东山烟散迟:指东山的烟雾缓缓散去,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人间许长史:长史指的是历史,暗指世俗的事物。
- 不与此心期:表明对世俗的无关心,对内心真实期望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季常,号休之,晚号天台山人,浙江人。他是南宋时期的词人,以其诗词清新自然而著称,常表达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及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在兖州的绝尘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淡漠。身处山水之间,他的心境愈加宁静,抒发了内心的感悟与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结合了诗人清新脱俗的心境。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远游的厌倦,仿佛在告诉读者,真正的快乐并非在于远方的追寻,而是在于眼前的这片土地。接下来的景象描绘生动而细腻,云山环绕、万态纷披,构建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在世俗的喧嚣逐渐远去之后,诗人独自依靠着手杖,聆听夜雨,感受东山烟雾的散去,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交织,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则是对历史的无奈与对内心期望的流露,表达了对人间纷争的淡漠,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心的向往,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读远游赋:表达对远游的无意,暗示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厌倦。
- 放怀兹地宜:在此地放开心情,体现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 云山绕窗户:描绘自然景色,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 万态争纷披:展示自然的多样性,令人目不暇接。
- 世故日已远:对社会世俗的远离,表明诗人内心的宁静。
- 风水方逶迤:展现自然的延绵,给人以悠长的感受。
- 倚杖夜来雨:夜晚的雨声,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东山烟散迟:烟雾散去的过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 人间许长史:表达对历史的无奈与冷漠。
- 不与此心期: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对世俗的隔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山绕窗户”,引发读者的联想,展现自然之美。
- 对仗:如“世故日已远,风水方逶迤”,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使诗更具动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淡漠,表达了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内心宁静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变化。
- 雨:代表宁静和思考的时刻。
- 烟雾: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心的宁静。
- 杖:象征支撑与依靠,体现诗人的孤独与沉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表达了对何种事物的厌倦? A. 自然风光
B. 远游
C. 朋友关系
D. 家庭生活 -
诗中提到的“云山绕窗户”突出了什么意象? A. 繁华
B. 宁静
C. 繁忙
D. 斗争 -
“东山烟散迟”中“烟”具有何种象征意义? A. 生命
B. 时间的流逝
C. 情感的无奈
D. 友情的消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陈与义的诗更加强调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两者在诗风上各具特色,但都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陈与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