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上四贤咏·崔录事》

时间: 2025-01-01 19:24:52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

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
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白话文翻译

这位仁人志士解开印章返回田园,真是贤德的男子。年轻时曾经行侠仗义,年老时更是追求儒雅之道。他隐居在东山脚下,家乡在沧海的角落。听说他能与鸟儿亲近,我也想和他一起乘坐木筏。

注释

  • 解印:解开印章,象征放弃官职,回归田园生活。
  • 贤哉:多么贤德的啊,表示对这位男子的赞美。
  • 任侠:年轻时曾行侠仗义,指有侠义之心的人。
  • 晚节:晚年的节操与品德。
  • 遁迹:隐退,逃避世俗的生活。
  • 乘桴:乘坐木筏,这里象征与自然亲近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王右丞,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济上四贤咏》是王维在隐居生活中吟咏的作品,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贤士的赞美,反映了当时士人对政治的失望以及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

诗歌鉴赏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崔录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全诗通过对一位贤士的描写,展现了他从年轻时的侠义到晚年追求儒雅的转变,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品德的重视与推崇。开篇“解印归田里”直接点明了这一贤士的选择,放弃官职回归田园,象征着对名利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年轻时的英雄气概与年长后的淡泊明志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生的成熟与智慧。而“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则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环境,东山和沧海的意象,既有自然美,也有归隐的安宁。

最后一句“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渴望与贤士共享这份宁静与自由。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与情感,展现了王维特有的艺术风格,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解印归田里:隐喻放弃官场的喧嚣,回归自然的安宁。
    • 贤哉此丈夫:对这位贤士的赞美,体现了对道德品质的推崇。
    • 少年曾任侠:回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彰显侠义精神。
    • 晚节更为儒:强调晚年品德的提升,展现个人成长与转变。
    • 遁迹东山下:描述隐居的环境,传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因家沧海隅:进一步强调隐居的地点,渲染孤独而宁静的氛围。
    • 已闻能狎鸟:引入自然元素,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余欲共乘桴:表达诗人希望与贤士一起享受自然的心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东山、沧海、鸟等意象,传达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象征:解印、乘桴象征着放弃世俗生活、追求自由的理念。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一位贤士的生活选择,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传达了对社会名利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东山:象征隐居与宁静的居所,代表自然的美好。
  • 沧海:象征辽阔、自由的生活,代表心灵的广阔。
  • :象征自然的灵动与自由,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象征自由的出行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维在诗中对贤士的称赞是通过哪个词体现的? A. 解印
    B. 贤哉
    C. 侠
    D. 儒

  2. 诗中提到的隐居地点是哪里? A. 西山
    B. 东山
    C. 南海
    D. 北海

  3. 王维年轻时的身份是什么? A. 儒者
    B. 诗人
    C. 侠士
    D. 隐士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王维
  • 《终南山》——王维
  • 《归嵩山作》——王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王维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饮酒作乐的快意。

参考资料

  • 《王维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