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排湾遇风对岸即彭泽旧县二首 岳珂 〔宋代〕
岸上芦摇首,门前柳折腰。 千年已陈迹,四海又惊飚。 宿翳何当净,高风幸未遥。 柴桑那可见,身世且漂摇。
白话文翻译:
岸上的芦苇摇曳着头,门前的柳树弯下了腰。 千年的往事已成陈迹,四海之内又起惊风。 宿命的阴霾何时能净,高风幸好还未远去。 柴桑之地哪能再见,身世且在这漂泊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芦摇首:芦苇随风摇摆,如同点头。
- 柳折腰:柳树枝条柔软,随风弯曲,如同弯腰。
- 陈迹:指过去的痕迹或历史。
- 惊飚:指突然而猛烈的风。
- 宿翳:指宿命中的阴霾或障碍。
- 高风:指高尚的风范或品德。
- 柴桑: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陶渊明的故乡。
- 漂摇:指漂泊不定。
典故解析:
- 柴桑:陶渊明的故乡,这里可能指诗人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自然、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旅行途中,遇到风浪,对岸即是彭泽旧县,感慨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漂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诗中“芦摇首”、“柳折腰”生动描绘了风中的自然景象,而“千年已陈迹”、“四海又惊飚”则抒发了对历史长河中人事无常的感慨。诗人希望“宿翳何当净”,表达了对清除人生障碍的渴望,而“高风幸未遥”则寄托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最后两句“柴桑那可见,身世且漂摇”,既表达了对理想归宿的向往,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漂泊不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芦苇和柳树的拟人化描绘,展现了风的力量和自然的生动。
- 次句“千年已陈迹”,诗人感慨历史的变迁,人事已非。
- “四海又惊飚”,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动荡的感受。
- “宿翳何当净”,诗人希望人生中的障碍能够被清除。
- “高风幸未遥”,诗人庆幸高尚的风范尚未远去。
- 最后两句“柴桑那可见,身世且漂摇”,诗人表达了对理想归宿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中的漂泊不定。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芦摇首”、“柳折腰”,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 对仗:如“千年已陈迹,四海又惊飚”,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高尚品德和理想归宿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摇首:象征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脆弱。
- 柳折腰:象征柔韧和顺应。
- 千年已陈迹:象征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
- 四海又惊飚:象征时代的动荡和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芦摇首”和“柳折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 “柴桑那可见”中的“柴桑”指的是什么? A. 陶渊明的故乡 B. 岳珂的故乡 C. 彭泽旧县
- 诗中“宿翳何当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清除人生障碍 B. 追求高尚品德 C. 向往理想归宿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对比:
- 岳珂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岳珂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岳珂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有助于理解“柴桑”这一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