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下闻笛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天色镕成水,蟾光鍊出银。
碧香三酌半,玉笛一声新。
小婉还清壮,多欢忽苦辛。
何人传此曲,此曲怨何人。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下,天色如同融化的水,蟾蜍的光辉如同锻造出的银子。
清香的酒饮了半盏,玉制笛声响起,显得格外新鲜。
小婉的身影依然清丽而壮美,欢笑声中却又夹杂着苦涩的辛酸。
是谁在传唱这曲子,这曲子又为谁感到怨怼?
注释:
- 天色镕成水:指夜空的颜色如同水一样清澈。
- 蟾光鍊出银:形容月光如同银子,蟾蜍是古代传说中的月亮象征。
- 碧香三酌半:指青色的香气,三次举杯饮酒,饮了一半。
- 玉笛一声新:玉笛发出的声音清脆新鲜。
- 小婉:可能指代一位女子的名字,形象清丽。
- 怨何人:表达对曲调所传达情感的疑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而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月下闻笛》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艰苦之际,诗人在月下听到笛声,感慨于人生的欢笑与苦辛,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月下闻笛》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杨万里通过月光、笛声和酒香的描绘,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波动相结合。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月下的美景,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首句“天色镕成水,蟾光鍊出银”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清澈的夜空和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接下来的“碧香三酌半,玉笛一声新”,则将饮酒与听笛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欢愉。然而,随着“小婉还清壮,多欢忽苦辛”的转折,诗人提醒人们在欢笑背后,生活中依然夹杂着苦涩的经历,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最后一句“何人传此曲,此曲怨何人”,则是对于笛声的追问,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曲调背后情感的探寻,既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是对生活苦难的反思。整首诗在明亮的月光与笛声中流露出细腻的情感,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色镕成水:描绘夜空的清澈,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蟾光鍊出银:将月光比作银子,增添了诗的视觉美感。
- 碧香三酌半:描绘饮酒的场景,渲染了氛围。
- 玉笛一声新:玉笛声的清脆,带来新的感受。
- 小婉还清壮:小婉的美丽与生机,表现出生活的美好。
- 多欢忽苦辛:生活的欢乐与辛酸交织,增加了情感的复杂性。
- 何人传此曲,此曲怨何人:探寻曲子的来源与情感表达,留下思考的余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色镕成水”,通过比喻增强诗的形象感。
- 拟人:笛声似乎在诉说情感,使得非生命的物体具有情感。
- 对仗:如“碧香三酌半,玉笛一声新”,形成和谐的音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揭示了生活中的欢乐与辛酸,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苦难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纯洁与美好,常常引发人的思考。
- 笛声:代表音乐与情感,常用于表达内心的感受。
- 酒香:象征欢聚与友谊,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天色镕成水”是用来形容什么? A. 夜晚的宁静
B. 清澈的水面
C. 月光的明亮
D. 日出的美丽 -
“何人传此曲,此曲怨何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惊喜
B. 疑惑与思索
C. 快乐
D. 悲伤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杨万里的《月下闻笛》更注重生活的细腻体验,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意象上都以月亮为主题,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温柔细腻,后者则带有浓浓的忧愁。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