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游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23:55

舟到西山岸,寻幽迤逦斜。

居然六七里,无境不烟霞。

遂发石公寺,定过神女家。

云和风静里,已度万梅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到西山岸,寻幽迤逦斜。
居然六七里,无境不烟霞。
遂发石公寺,定过神女家。
云和风静里,已度万梅花。

白话文翻译:

舟行至西山的岸边,沿着曲折的小路寻求幽静的景致。
不知不觉走了六七里,四周没有一个地方不被烟霞笼罩。
于是我前往石公寺,决定经过神女的家。
在云雾和风静的环境中,已经看到了万朵梅花的盛开。

注释:

字词注释:

  • :小船。
  • 西山:指的是西边的山,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山脉。
  • 寻幽:寻求幽静的环境。
  • 迤逦:曲折延伸的样子。
  • 烟霞:指山间的云雾和朝霞、晚霞等。
  • 石公寺:一座寺庙的名字。
  • 神女家:传说中神女的居所。
  • 云和风静:形容天气宁静,云彩和风都很平和。
  • 梅花:指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

典故解析:

  • 石公寺:传说中与石公、神女相关的场所,常被文人所吟咏。
  • 神女: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作美丽女性的象征,代表了爱情和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佩弦,号仁甫,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风独特,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此游》系列诗作的创作与龚自珍的旅行经历有关。他经常游览山水,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此诗作于清代,时值社会动荡,龚自珍在诗中借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山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第一句“舟到西山岸”便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舟行的动态和山岸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在纷扰的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宁静。接下来的“寻幽迤逦斜”,则描绘了诗人沿着曲折的小路进入深山的过程,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居然六七里,无境不烟霞”,诗人通过“居然”二字,流露出对自然美的惊叹与赞美。六七里的旅行,似乎让他置身于一个被云雾缭绕、梦幻般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神秘之美的向往与热爱。

“遂发石公寺,定过神女家”,诗人决定前往更深处的寺庙与传说中的神女家,反映出他对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向往。最后一句“云和风静里,已度万梅花”,在宁静的环境中,梅花的盛开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生命的赞美。

整首诗意境优雅,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龚自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舟到西山岸:描绘出舟行至西山的场景,设定了诗的背景。
  2. 寻幽迤逦斜:表现诗人对幽静之境的追求,路途的曲折隐喻人生的探索。
  3. 居然六七里,无境不烟霞:通过“居然”显示诗人对美景的惊叹,营造出一个如梦似幻的氛围。
  4. 遂发石公寺,定过神女家:诗人决定踏上更进一步的旅程,表现出对人文与神秘的渴望。
  5. 云和风静里,已度万梅花:在宁静的环境中,梅花的盛开象征美好与生命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烟霞”比喻自然的美丽,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云和风静”,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突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旅程与探索。
  • 西山:代表着远方与梦想。
  • 烟霞:象征着自然景观的神秘与美丽。
  • 梅花:象征着坚韧、高洁的品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舟到西山岸”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旅行的疲惫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人生的无奈
  2. “云和风静里,已度万梅花”中,梅花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爱情
    • B. 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 C. 旅行的结束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龚自珍的《此游》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龚自珍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注重意境的深远与静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龚自珍全集》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