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东庵》
时间: 2025-01-07 22:44: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法王东庵
作者:李弥逊〔宋代〕
吾宗丘壑资,耿耿抱幽独。
结构祗洹家,萦回转岩腹。
前川布黄金,合嶂来苍玉。
步出觉华天,乘凌眩生目。
云间起层林,林际悬高屋。
断砌滴疏泉,微踪隐深麓。
堂空贝叶昏,苔封半阶绿,
朱幡久不来,遂意猿响秋谷。
白话文翻译
我家宗族依赖这丘壑山水,清幽的环境让我独自陶醉。
祗洹寺的建筑环绕在岩石之间,蜿蜒而曲折。
前面的溪流像铺了一层黄金,山峦相合如同苍玉。
步出寺院,仰望华美的天空,感到眼前一阵眩晕。
云间浮现出层层树林,树林间悬挂着高高的屋子。
断壁残垣上滴落着稀疏的泉水,微微的踪迹隐匿于幽深的山麓。
堂内空荡荡的,贝叶的影子昏暗,
青苔覆盖了半阶台阶,朱色的幡旗久未出现,
只听得猿猴在秋谷中回响。
注释
- 耿耿:清晰明亮的样子,形容心中怀抱的情感。
- 祗洹家:指的是佛教寺庙,具体是指释迦牟尼成道之地。
- 萦回:回旋、环绕。
- 前川:前面的溪水。
- 布黄金:形容溪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 苍玉:形容山峦的颜色,翠绿而清新。
- 朱幡:红色的幡旗,通常用于宗教场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君复,号禾山,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生活在南宋时期,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影响,作品多以山水、佛教题材为主,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法王东庵》创作于李弥逊隐居佛寺期间,诗中描绘了他在东庵所见的自然风光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清幽环境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法王东庵》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诗人在开篇即揭示了自我与自然的深厚关系,表现出一种对环境的珍视与独处的享受。诗中各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立体。
首句“吾宗丘壑资,耿耿抱幽独”,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宁静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情感的深邃。接下来的景象描绘,如“前川布黄金,合嶂来苍玉”,则通过色彩的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流露出诗人对山水的赞美与感慨。
在“步出觉华天,乘凌眩生目”一句中,诗人以“觉华天”来形容自己的心境,展现了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所获得的精神升华。此种状态恰恰体现了道教与佛教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折射出他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诗中幽静的环境与诗人内心的空灵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宗丘壑资,耿耿抱幽独:我家族生息于这片山水,内心清晰地抱有孤独的情感。
- 结构祗洹家,萦回转岩腹:这里的寺庙结构环绕在岩石之间,曲折而美丽。
- 前川布黄金,合嶂来苍玉:眼前的溪水在阳光下闪耀,山峦汇聚如同苍玉。
- 步出觉华天,乘凌眩生目:走出寺庙,仰望美丽的天空,感到一阵眩晕。
- 云间起层林,林际悬高屋:云中浮现出层叠的树林,树林间悬挂着高楼。
- 断砌滴疏泉,微踪隐深麓:残破的石阶上滴落着稀疏的泉水,微微的踪迹隐匿在深山。
- 堂空贝叶昏,苔封半阶绿:堂内空荡荡的,贝叶的影子暗淡,青苔覆盖了半个台阶。
- 朱幡久不来,遂意猿响秋谷:红色的幡旗久未出现,只有猿猴在秋天的山谷中回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前川布黄金”将溪水比作黄金,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云间起层林,林际悬高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得环境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在清幽环境中获得的内心宁静与灵性升华。通过对山水寺庙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孤独与宁静的向往,体现了道家与佛教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壑:象征山水的壮丽与深邃,代表自然的力量。
- 幽独:体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反映个人情感。
- 黄金、苍玉:象征财富与美丽,体现自然的神秘与壮观。
- 朱幡:代表寺庙的庄严与信仰,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弥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朱幡”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庄严与信仰
- C) 孤独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 A) 冷漠
- B) 热爱
- C) 恐惧
答案
- B) 宋代
- B) 庄严与信仰
- B) 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法王东庵》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写了自然的美与静谧。王维的诗更侧重于描绘秋天的意境和情感,而李弥逊则将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体现了更深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弥逊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