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苦甚淮南驮,嗟哉蜀口左马右蒙。
护身梭结巉山换革,防口竹编笼。
远近关梁接,高低阁栈通。
琅珰鸣铎裹,谁识木牛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淮南艰苦的运输工作,感叹蜀口的艰难与险阻。护身的梭织成的布裹着陡峭的山,身边的竹编笼子用来防范口岸的风险。远近的关口和桥梁相连,高低的阁楼与栈道互通。琅琊的铃声在身边响起,谁又能识得木牛的功劳呢?
注释:
- 淮南:指中国淮河以南地区,因地势较低,气候湿热,运输困难。
- 蜀口:指四川的出入口,地形险恶。
- 护身梭:指用梭子编织的物品,象征保护。
- 竹编笼:指用竹子编制的笼子,表示防护。
- 琅珰:一种响亮的铃铛,表示路途的喧哗。
- 木牛:古代一种木制的运输工具,象征着运输的辛劳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是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字子明,号良庵,世称洪子。洪咨夔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和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洪咨夔对运输工作的感悟之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艰辛,表达了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敬意。
诗歌鉴赏:
《剑外驴》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交通的艰辛与运输工作者的不易。诗的开头“苦甚淮南驮”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运输的艰苦,紧接着以“嗟哉蜀口”引出蜀地的险峻,进一步增强了对比的力度。接下来的句子通过“护身梭结巉山换革”描绘出运输途中的防护措施,表现了对环境的无奈与对策。
而“远近关梁接,高低阁栈通”则展现了古代交通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智慧与努力。“琅珰鸣铎裹”则将场景推向热闹,表现了运输过程中的生动景象,最后一句“谁识木牛功”则引人深思,诗人不仅在赞美古代的智慧和工具,更在反映人们对劳动成果的淡漠。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表达了对交通运输事业的敬意与对劳动者的同情,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苦甚淮南驮:直接表明运输工作艰辛。
- 嗟哉蜀口左马右蒙:感叹蜀地险恶的地形。
- 护身梭结巉山换革:描述用梭编织的物品作为防护,体现出应对困难的智慧。
- 防口竹编笼:防范口岸的风险,显示出对环境的适应。
- 远近关梁接,高低阁栈通:描绘交通系统的复杂性。
- 琅珰鸣铎裹:场景的热闹感,增强了诗的生动。
- 谁识木牛功:引发对劳动与成果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运输工具比作木牛,象征智慧。
- 对仗:如“远近关梁接,高低阁栈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集中表达了对古代运输工作的敬意,反映了社会对劳动者的忽视,生动地揭示了艰辛的生活与奋斗的精神。
意象分析:
- 淮南:象征艰苦与挑战。
- 蜀口:代表险峻与困难。
- 护身梭、竹编笼:象征防护和适应。
- 木牛:象征智慧与劳动成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歌开头提到哪个地区的运输艰苦? A. 淮北
B. 淮南
C. 荆州
D. 四川 -
“琅珰鸣铎裹”中的“琅珰”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动物
C. 一种铃铛
D. 一种食品 -
诗中提到的“木牛”是一种什么? A. 运输工具
B. 农具
C. 食物
D. 家畜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洪咨夔的《剑外驴》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但洪的诗更强调了劳动与运输的艰辛,而王维则侧重于山水田园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有明显差异,分别展现出不同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洪咨夔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交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