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庭梧暂寄一枝轻,
剧饮休歌戴笠行。
人事到头同水月,
世情满眼只簪缨。
花开谁料能为蜜,
絮落何堪又作萍。
缑岭吹笙音未远,
好偕安叟话蓬瀛。
白话文翻译:
在庭院的梧桐树下,轻轻地寄托着我的一枝花,
喝得酩酊大醉,停止歌唱,直至戴着斗笠出门。
人到最后,终究如同水中的月影,
世间的情景,尽在眼前,唯有那些簪缨在闪烁。
花开的时候,谁会想到能酿成蜜呢?
柳絮飘落,怎能再作浮萍呢?
缑岭的笙声似乎还未远去,
愿与你同游安叟,畅谈那蓬莱仙境。
注释:
字词注释:
- 庭梧:庭院中的梧桐树。
- 寄一枝轻:寄托一枝轻松的花。
- 剧饮:痛快地饮酒。
- 戴笠行:戴着斗笠出行。
- 人事到头:人世间的事到最后。
- 水月:水中的月影,象征虚幻。
- 簪缨:指官宦的地位与权势。
- 花开:花朵盛开。
- 蜜:花蜜。
- 絮落:柳絮飘落。
- 缑岭:缑岭,指山名。
- 吹笙音:吹奏乐器的声音。
- 安叟:指安详的老者,泛指志同道合的友人。
- 蓬瀛:神话传说中的仙境。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水月”象征着虚幻与无常,出自《庄子》中的“水中月影”;“蓬瀛”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象征着理想的生活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郊,清代诗人,生平多游历,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语言清新自然,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郊与友人相聚之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友人》这首诗通过轻松的笔调、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以“庭梧暂寄一枝轻”引入,既有自然的美感,也隐含了对友情的寄托。接下来的“剧饮休歌戴笠行”,生动描绘了一幅欢聚饮酒的场景,诗人似乎在享受这一刻的惬意。
然而,随之而来的“人事到头同水月”,“世情满眼只簪缨”,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人世间的繁华与权势,终究如水中的月影,虚幻而不可捉摸。这样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花开谁料能为蜜,絮落何堪又作萍”的比喻,进一步探讨了人生的意外与变化。花开时的美好与成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的,而一旦失去,便如同飘散的絮,随风而去,让人不胜唏嘘。
最后一联“缑岭吹笙音未远,好偕安叟话蓬瀛”,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话理想、畅游仙境的美好愿望,诗意从忧伤转向宁静与希望。整首诗在情感上起伏有致,既有对世事的清醒认识,又有对友谊的珍视与向往,展现了诗人深刻而富有情感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庭梧暂寄一枝轻:在庭院的梧桐树下,寄托着我轻松的心情。
- 剧饮休歌戴笠行:痛快地饮酒,停止歌唱,戴上斗笠出行。
- 人事到头同水月:人世间的事情,到最后就如同水中的月影。
- 世情满眼只簪缨:世间的情景,眼前尽是权贵与地位。
- 花开谁料能为蜜:花朵盛开时,谁能料到会酿成蜜呢?
- 絮落何堪又作萍:柳絮飘落,怎能再作浮萍呢?
- 缑岭吹笙音未远:缑岭的笙声似乎还未远去。
- 好偕安叟话蓬瀛:愿与友人畅谈蓬莱仙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事到头同水月”,用水中月影比喻人世间的虚幻。
- 对仗:如“剧饮休歌”与“戴笠行”,对称工整,增加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花开谁料能为蜜,絮落何堪又作萍”,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庭梧:象征自然与宁静,暗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纯真情谊。
- 水月:象征虚幻与无常,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花蜜:象征美好与成果,反映出生活中的意外与变化。
- 缑岭:象征理想与向往,代表着诗人对仙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月”是什么意思? A. 水中的月影
B. 水与月亮的结合
C. 水的波纹 -
诗中“剧饮休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享受欢聚的快乐
B. 感到孤独
C. 对生活的绝望 -
“好偕安叟话蓬瀛”中的“蓬瀛”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仙境
C. 山川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思念与忧愁中表达对兄弟情的珍视。
- 李白《将进酒》:表达了对生活的豪情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对比:
王郊的《赠友人》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但王郊更注重哲理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壮志与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王郊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