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腊夜)》

时间: 2025-01-04 09:17:56

宝篆龙煤烧欲残。

细听铜漏已更阑。

纱窗斜月移梅影,特地笼灯仔细看。

幽梦断,旧盟寒。

那时屈曲小屏山。

风光得似而今不,肯把花枝作等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篆龙煤烧欲残。细听铜漏已更阑。
纱窗斜月移梅影,特地笼灯仔细看。
幽梦断,旧盟寒。那时屈曲小屏山。
风光得似而今不,肯把花枝作等闲。

白话文翻译:

宝篆的香煤快要烧尽了,细心听铜漏,时光已过半夜。
纱窗外斜斜的月光映照着梅花的影子,特意点亮灯火仔细观看。
梦中情断,昔日的约定已经变得寒冷。那时我们曾在小屏山游玩。
如今的风光再也没有当年的美好,怎么还能把花枝当作寻常呢?

注释:

  • 宝篆:指香料的香煤,古代常用来熏香。
  • 铜漏: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水滴下,用于报时。
  • 纱窗:用纱布做的窗户,透光但遮挡视线。
  • 梅影:梅花的影子,传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情感。
  • 幽梦:指幽静的梦境,暗示对过去的怀念。
  • 旧盟:旧时的约定或情感。
  • 屈曲:指山的形态,如小屏山的曲折美。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小屏山”可能指的是特定的地方,象征着诗人曾经的美好回忆和情感寄托。古代诗词中常用山水来表达情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字子韶,号青山,宋代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脱俗,常用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他的作品多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

《鹧鸪天(腊夜)》创作于腊月寒冬之际,正值岁末年初,诗人通过夜晚的描写,抒发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赵长卿的《鹧鸪天(腊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个人在腊夜时分的内心世界。开篇的“宝篆龙煤烧欲残”便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随着铜漏的滴答声,时光的流逝越发显得无情。

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斜月下的场景,纱窗透出月光,映照着梅花的影子,展现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画面。这一画面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人特意点亮灯火,意在细细品味这一刻的美好,然而,内心的“幽梦断,旧盟寒”,却透露出对过去情感的无奈与失落。

最后两句“风光得似而今不,肯把花枝作等闲”则是在对比昔日与今日的风光,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慨。尽管花枝依旧美丽,但已无法与往日的情感相提并论,抒发了对于情感和时光流逝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岁月、对情感的感慨,表现了深厚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篆龙煤烧欲残:描绘夜晚的宁静,香煤快要烧完,暗示时间的流逝。
  2. 细听铜漏已更阑:铜漏滴水声响,提醒人们已是半夜,时间不再。
  3. 纱窗斜月移梅影:月光倾斜,梅花的影子随着光线移动,传达出一种静谧和美好。
  4. 特地笼灯仔细看:为了更好地欣赏这一景象,特意点亮灯光,显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5. 幽梦断,旧盟寒:梦中的情感已断,昔日的约定已变得冷淡,表现出对往昔的惋惜。
  6. 那时屈曲小屏山:回忆往昔在小屏山的美好时光,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7. 风光得似而今不:昔日的风光与现今相比,已不复存在,充满失落感。
  8. 肯把花枝作等闲:即便花枝依旧美丽,诗人也不再将其当作平常的美景,表明情感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幽梦断”用梦境比喻情感的消逝。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例如“风光得似而今不,肯把花枝作等闲”。
  • 意象:月、梅、灯光等意象交织,传达出诗人的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夜晚的寂静和对往昔的追忆,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情感的怀念,突显出人对过往岁月的珍惜与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篆:象征着宁静和温暖。
  • 铜漏:代表时间的流逝。
  • 纱窗:隔绝与现实的距离,体现内心的细腻。
  • 梅影:象征着往昔的美好回忆。
  • 灯光:代表对美好的追寻和对过去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的“铜漏”主要用来表示什么?

    • A. 美好时光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的美丽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幽梦断,旧盟寒”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惋惜。

  3.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对/错)

答案:

  1. B
  2. 过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