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

时间: 2025-01-06 11:57:46

治乱兴衰甚可嗟,徒怜水调诉荣华。

开元盛事今何在,尚有霓裳寄此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治乱兴衰甚可嗟,
徒怜水调诉荣华。
开元盛事今何在,
尚有霓裳寄此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叹,认为无论是政治的治乱还是社会的繁荣,都是令人叹息的。诗人感到无奈,单单为水调歌头的美好时光而感到惋惜。开元年间的盛世如今已不复存在,唯有这朵白芍药花寄托着对霓裳羽衣的美好怀念。

注释

  1. 治乱兴衰:指的是政局的稳定与动荡、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2. 水调:指的是水调歌头,这里引申为美好的音乐和繁华的过往。
  3. 开元:唐玄宗李隆基时期(712-756年),为唐代的盛世之一。
  4. 霓裳:指的是霓裳羽衣曲,寓意华丽、繁荣的音乐和舞蹈。
  5. 白芍药:一种美丽的花,常用作寄托情感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主张改革,关心民生,作品涵盖诗、文、词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范仲淹晚年,正值北宋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感叹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无力。因其身处政治风云之中,感受到兴亡交替带来的悲凉,故而写下此诗以寄托对过往盛世的惋惜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个人情感的交融,深刻地反映了范仲淹对治乱兴衰的思考。在“治乱兴衰甚可嗟”一句中,诗人直言不讳,表现出对历史兴亡的无奈感。接下来的“徒怜水调诉荣华”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感情:他对昔日繁荣的怀念充满了惋惜之情。尤其是“开元盛事今何在”,更是直指历史的变迁,令人唏嘘不已。最后一句“尚有霓裳寄此花”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寄托,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这首诗在情感上切入深刻,同时用词考究,意象丰富,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治乱兴衰甚可嗟:历史的治乱兴衰令人感叹不已,不可避免。
  2. 徒怜水调诉荣华:只是无奈地为美好的音乐与繁华的往事而感到惋惜。
  3. 开元盛事今何在:曾经的盛世,如今已不复存在,充满了失落感。
  4. 尚有霓裳寄此花:虽然物是人非,但仍然有美丽的白芍药花寄托着对美好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开元盛事”与“今何在”形成强烈对比,表现社会变迁的无情。
  • 比喻:将白芍药比作往昔的繁华,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排比:用“治乱兴衰”“水调诉荣华”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历史的兴衰变化,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和忧虑,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与个人情感的真挚流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芍药:象征美丽与脆弱,寄托对过往繁华的追忆。
  2. 水调:代表音乐与文化的繁荣,象征着美好而逝去的岁月。
  3. 霓裳:象征华丽与繁荣的文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词语在诗中用来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叹? A. 治乱
    B. 霓裳
    C. 水调
    D. 荣华

  2. “尚有霓裳寄此花”中,白芍药象征的是? A. 政治
    B. 美丽的往事
    C. 个人情感
    D. 社会变革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范仲淹的《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但范仲淹更侧重于对过往盛世的追忆,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豪情,体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