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
时间: 2025-01-06 11:31: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
范仲淹 〔宋代〕
先王制礼经,祠为国大事。
孟春祭风师,刺史敢有二。
斋戒升于坛,拜手首至地。
所祈动以时,生物得咸遂。
勿鼓江海涛,害我舟楫利。
昊天六七月,会有雷雨至。
慎无吹散去,坐使百谷悴。
高秋三五夕,明月生天际。
乃可驱云烟,以喜万人意。
愿君入薰弦,上副吾皇志。
阜财复解愠,即为天下赐。
八使重古礼,作诗歌祭义。
诚欲通神明,非徒奖州吏。
贤哉推此心,良以警有位。
白话文翻译
先王制定的礼仪经文,祭祀是国家的大事。
在孟春时节祭风师,刺史怎敢有二心。
在坛上斋戒祭祀,双手拜地至于头。
所祈求的应当应时而动,生物才能顺利生长。
不要敲鼓惊扰江海涛声,损害我的舟船利益。
在七月和六月,天上会有雷雨来临。
小心不要让风吹散,导致百谷枯萎。
在高秋的三五之夜,明月升起在天边。
这时可以驱散云烟,使万众欢喜。
愿君奏响薰弦乐曲,来响应我皇的志愿。
财富丰盈而化解怨恨,便是赐予天下的恩惠。
要重视古老的礼仪,作诗歌来祭祀。
真心希望能通达神明,绝不是单单来奖赏地方官吏。
贤良的心思,正是为了警醒有权位者。
注释
- 祠:祭祀的场所,表示对神明的崇敬。
- 刺史:地方官员,负责一方的治理。
- 斋戒:表示祭祀前的禁食和清净。
- 薰弦:一种乐器,象征美好的祝愿。
- 阜财:财富的丰盈,寓意国家的富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以其政治改革、文学成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作品风格清新高远,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需要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期。祭风师的习俗旨在通过祭祀以获取神灵的庇佑,反映了当时对自然和神明的尊重与敬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祭风师为主线,通过描绘祭祀的礼仪和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代礼制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开头部分提到“先王制礼经”,便表明了诗人在创作时所秉持的传统价值观。整个诗歌通过具体的祭祀场景,展示了祭祀的庄重与神圣,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及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心。
在意象方面,诗中反复提及的“雷雨”、“明月”、“云烟”不仅富有自然的美感,也象征着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无奈与期待。范仲淹的用词细腻,情感真挚,既有对神明的敬仰,也有对人间事物的深思。整首诗不仅是祭祀的歌颂,更是对古礼的重视,对政务的关心,传达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先王制定的礼仪经文,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强调祭祀的重要性。
- 在孟春时节祭风师,刺史怎敢有二心:指出祭风师的责任与严肃性。
- 在坛上斋戒祭祀,双手拜地至于头:描绘祭祀的礼仪。
- 所祈求的应当应时而动,生物才能顺利生长:表达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 不要敲鼓惊扰江海涛声,损害我的舟船利益:呼吁对自然的和谐相处。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歌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现象来比喻国家的兴衰。
-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祭祀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和自然的关怀,体现了古代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分析
- 风师:象征自然的力量,代表对自然的敬畏。
- 雷雨:象征着变化与不安,也是人们对农业生产的期待。
- 明月:象征着希望与安宁,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的主要祭祀对象是哪个? A. 土地神
B. 风师
C. 水神
D. 火神 -
诗中提到的“斋戒”的目的是什么? A. 祈求财富
B. 清净身心,准备祭祀
C. 休息放松
D. 迎接宾客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春江花月夜》和《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都涉及自然与人事的关系,但前者更侧重于描绘美景与抒情,后者则强调礼仪与社会责任。两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范仲淹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