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

时间: 2025-01-19 18:09:40

一棹危于叶,傍观亦损神。

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棹危于叶,傍观亦损神。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白话文翻译:

这只小船在风中摇摆,仿佛随时都会倾覆,即便是旁观者也会感到精神紧张。平时在平坦的地方,难以体会到这种危机感和险境中的无助。

注释:

  • 棹(zhào):指船桨,泛指划船的工具。
  • 危于叶:形容船在风浪中摇摆得非常危险,像树叶一样脆弱。
  • 傍观:旁边观看,指旁人。
  • 损神:损伤精神,指精神受到惊扰。
  • 平地:平坦的地方,没有障碍。
  • 无忽:没有丝毫的忽略或疏忽。
  • 险中人:处于险境中的人,形容在危险状态下的人。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险中人”可以引申为古代文人对险境与安全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险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仲淹,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著有《岳阳楼记》等名篇,文风清新、意蕴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范仲淹游览桐庐时,正值船行于水面,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浪,因而引发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反思。诗中所表达的对危险的警觉,反映了他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敏感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中,范仲淹通过对船行风中时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对处境危机的深刻感受。诗的开头“一棹危于叶”,以“棹”字引入,生动地描绘了船在风浪中的脆弱状态,仿佛随时会被风吹翻。这种紧张感不仅让船上的人感到不安,连旁观者也会因此而感到精神紧绷,体现了自然的威力与人类脆弱的对比。

接着,诗人通过“他时在平地”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在平坦环境中人们难以体会到的危机感。这种对比不仅让人们反思日常生活的安全与稳定,也引发对人生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思考。在范仲淹看来,平地上的人若无意识到险境中的人,便是对生活的忽视与麻木。

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对当时情境的描绘,更是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在生活中保持警觉与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棹危于叶”:船桨划动的声音与船的摇晃,将危险感传递给读者,突显出风浪的影响。
    • “傍观亦损神”:旁观者也能感受到这种紧张与不安,表现出对环境的敏感。
    • “他时在平地”:对比船上与平地的状态,强调在平稳环境中难以体会险境。
    • “无忽险中人”:警示人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觉,珍惜安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船的危险比作树叶,形象生动。
    • 对比:通过“平地”与“险中”的对比加深主题。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风险的思考,告诫人们在安逸的生活中也要保持警觉,珍视生命的每一刻。

意象分析:

  • :象征人生的旅程,风浪则是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 :代表外界环境的不可控因素,暗示生活中难以预见的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危于叶”意指:

    • A. 船在风中很安全
    • B. 船在风中很危险
    • C. 船在平地很危险
  2. “傍观亦损神”说明什么?

    • A. 旁观者无动于衷
    • B. 旁观者同样感到紧张
    • C. 旁观者感觉很安全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同样是范仲淹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 《滕王阁序》:王勃的名篇,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壮志未酬。

诗词对比

  • 范仲淹的《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侧重于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警醒,后者则强调享受人生的豪情。两者都体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但立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范仲淹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名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