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路泉流两寺分,
寻常钟磬隔山闻。
山僧半在中峰住,
共占青峦与白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两座寺庙之间的景象: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和潺潺的泉水将它们隔开,钟声和磬音在山中回响。诗中提到的山僧一半居住在中间的山峰上,与青山和白云共同占据了这一片宁静的天地。
注释:
- 石路:用石头铺成的道路,象征着通往寺庙的路径。
- 泉流:泉水流淌,表示自然的清新与灵动。
- 钟磬:寺庙中用来报时和祈福的乐器,通常指钟和磬的声音。
- 山僧:指住在山里的僧人,通常与世俗生活隔绝,追求清净。
- 青峦:青色的山峰,象征高远与宁静。
- 白云:白色的云彩,常用来表达诗中的悠然与超脱。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山僧”与“青峦”“白云”的意象,体现了道教与佛教文化中的山水观念,传达出隐逸的生活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字子直,唐代诗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卒年不详。他以诗名扬,尤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作品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诗人常常游历各地,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这首诗是他在游览天竺和灵隐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这两座寺庙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两座寺庙之间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清幽的追求。开篇的“石路泉流两寺分”以清晰的画面感引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两座寺庙,生动地展现了它们之间的距离和自然的隔阂。接着,诗人用“寻常钟磬隔山闻”来表达寺庙的宁静与神秘,钟声在山间回荡,营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氛围。这种景象不仅仅是自然的描写,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诗的后两句“山僧半在中峰住,共占青峦与白云”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讲述了山僧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山僧不仅是隐居者,更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象征。他们与青山、白云共同存在,体现了与世无争的理想状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人生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唐代文化中对隐逸生活的追求,给人以宁静的心灵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路泉流两寺分:描绘了石路和泉水将两座寺庙分开,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宁静。
- 寻常钟磬隔山闻:钟声和磬声在山的另一边回响,传达出一种遥远与神秘的感觉。
- 山僧半在中峰住:山僧居住在中间的山峰上,强调了隐逸生活的状态。
- 共占青峦与白云:山僧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石路泉流”“钟磬隔山”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青峦、白云等自然意象,象征着宁静、清幽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路:象征通往心灵的道路。
- 泉流:代表生命的活力与清澈。
- 钟磬:象征宗教与精神的寄托。
- 青峦:象征高远与超脱。
- 白云:代表自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座寺庙是: a) 灵隐寺和天竺寺
b) 释迦寺和法华寺
c) 蓝天寺和白云寺
d) 其他 -
诗中“山僧”指的是: a) 在城市生活的人
b) 居住在山中的僧人
c) 旅行者
d) 政治家 -
诗歌传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忧伤
b) 幸福
c) 向往隐逸生活的宁静
d) 对世俗的厌倦
答案:
- a) 灵隐寺和天竺寺
- b) 居住在山中的僧人
- c) 向往隐逸生活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在情感上更偏向于孤寂与思索。
- 李白《庐山谣》:赞美山水的壮丽,情感更为奔放,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权德舆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