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

时间: 2025-01-08 20:46:55

先皇元丰未,极厌士浅闻。

只今举秀孝,天未丧斯文。

晁张班马首,崔蔡不足云。

当令横笔阵,一战静楚氛。

意思解释

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原文展示:

先皇元丰未,极厌士浅闻。
只今举秀孝,天未丧斯文。
晁张班马首,崔蔡不足云。
当令横笔阵,一战静楚氛。

白话文翻译:

在先皇元丰年间,极为厌恶那些学识浅薄的士人。
如今选拔出优秀的孝子,天还没有失去这样的文化。
晁、张、班、马等的才子,崔、蔡等人的水平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
应该让他们在笔阵中横扫而过,一战就能平息楚地的纷扰。

注释:

  • 先皇元丰:指的是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的年号“元丰”。
  • 极厌士浅闻:极其厌恶那些学识浅薄、见识狭隘的士人。
  • 举秀孝:指的是选拔出优秀的孝子,表明儒家文化的重要性。
  • 天未丧斯文:意指天意还没有让文化消失。
  • 晁张班马: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如晁补之、张籍、班固和马融等。
  • 崔蔡:指的是崔湜和蔡邕这两位文学家,地位相对较低。
  • 横笔阵:指的是用笔如阵,形容写作的力量和气势。
  • 楚氛:指的是楚地的动乱或混乱的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诗词的创新而著称。黄庭坚的诗歌常常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时事,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北宋时期,是黄庭坚对当时社会文化现状的反思与表达。诗中表现出对文人风采的推崇与对士人群体的批判,反映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社会乱象的忧虑。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他对当时文人风采的钦佩与对社会风气的批判。诗的开头提到“极厌士浅闻”,直接表达了他对那些学识浅薄的士人的不满,显示出诗人对士人应具备深厚学识的期待。接着,诗中提到的“举秀孝”,则传达了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认为当今社会仍然需要有德行和才华的优秀人才。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晁、张、班、马等历史名人的引入,强调了优秀文人应有的地位与价值,而崔、蔡则被认为不够突出,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还流露出对文化繁荣的渴望与期盼。最后一句“一战静楚氛”,暗示了通过优秀的文人才能平息社会的动乱,表现出诗人对文化力量的信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先皇元丰未:指代历史背景,强调整个诗作的时代背景。
  2. 极厌士浅闻:直白表达对士人学识的看法,表明诗人对当代文人的不满。
  3. 只今举秀孝:传达出诗人对当今社会的期望,认为应当选拔出有德行的人。
  4. 天未丧斯文: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还未完全消失。
  5. 晁张班马首:列举杰出文人,以此作为对比。
  6. 崔蔡不足云:表示对崔、蔡等人的轻视,反映出当时文人之间的竞争。
  7. 当令横笔阵:形象比喻,暗示文人们应当发挥自己的才华。
  8. 一战静楚氛:最终寄予希望,认为优秀文人能够改变社会现状。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比较杰出文人与其他士人的差异,突出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 夸张:用“极厌”来强调对士人学识的厌恶。
  • 比喻:用“横笔阵”形象地表现出文人创作的力量。
  • 排比:通过列举多位文人增强说服力和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集中在对当时士人风气的反思,以及对优秀文化和文人精神的期望,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士人:象征了文化与知识,反映出社会风气。
  • :象征着儒家文化,体现了传统的智慧与价值观。
  • 笔阵:象征文人的才华与创造力,隐喻文化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先皇元丰”指的是哪个时期的皇帝?

    • A) 宋太祖
    • B) 宋徽宗
    • C) 宋仁宗
    • D) 宋宣和
  2. “极厌士浅闻”的意思是?

    • A) 厌恶有才华的士人
    • B) 厌恶知识浅薄的士人
    • C) 喜欢有学问的士人
    • D) 尊敬所有士人
  3. 诗中提到的“晁张班马”指的是?

    • A) 一位政治家
    • B) 多位文学家
    • C) 一位将军
    • D) 一位商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李白与黄庭坚:李白的诗多以豪情壮志著称,黄庭坚则更加注重文化与文人的责任。
  • 杜甫与黄庭坚:杜甫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黄庭坚则更强调文化传承与士人风范。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